【記者胡慕情專題報導】看過記錄片「大象男孩與機器人女孩」的觀眾,無不為片中兩位年輕的小主角所遭遇的困頓而落淚。無法上學的孩子可以透過社福機構轉介照顧,但能上學的身心障礙學生,卻也遭遇體制內資源不足的難題。


小安(化名)一出生就罹患腦性麻痺,因為家庭沒有足夠資源好好照顧,雖然是輕度腦麻,看起來卻比中度還嚴重。除了不良於行之外,他的身體完全沒力氣,現在5年級已經70幾公斤,學校幾乎沒人搬得動他…。


我五年級 不會寫字


小安進入屏東縣青山小學就讀後,出席狀況一直不理想,父母對小安疏於照顧,也不重視他的學業。青山國小教導主任伍麗華以「幾乎是曠課廢時」形容,除非學校老師主動將小安接到學校,父母根本不想管他。


低年級時,小安的體重尚輕,工友會幫忙載上學校,但逐漸長大的小安缺乏運動、體重飆漲,女老師無法處理他在校的日常活動,比如上廁所。學校雖然逐漸改善無障礙設施,但學校特教人力不足、父母不重視,老師乏於應付舟車勞頓,讓小安更加無助。


伍麗華說,部落學校與家長的溝通有問題,小安在5年級以前,幾乎沒人管,直到伍麗華調到青山教書,才發現小安的狀況,接手處理。由於缺課太久,雖然已經五年級了,可是,小安一個字都不會寫。


因為小安常看電視,口語能力還不錯,手雖僵硬,但還有點力氣,輔導他以電腦表達意思。學校以每堂260元鐘點費聘請老師教小安電腦,目前的進度已經可以發E-mail。


偏遠特教生 被迫中輟

雖然法規明文訂出特教孩子的受教權,但仍有許多學校不願擔負學齡身心障礙兒童的教育責任,忽視特教孩子的受教權。兒福聯盟執行長王育敏表示,學童無論身心障礙與否,都有權利在社區內就學,不應讓孩子從小離鄉背井,剝奪家庭生活教育。


然而,偏遠地區孩童的就地就學卻面臨結構性困境。立委王榮璋指出,特教學校嚴重分佈不均問題存在已久,連都市許多弱勢特教學生,每天都得搭2、3小時的車才能到學校接受特殊教育。


智障者家長總會副理事長陳節如即表示,即使在都市裡,交通車也一一接送學生,家長須負擔不少交通費用。今年元月份調查發現,未設特殊教育學校縣市學生需長途到外縣市就學,還有不少學生因為住校不易,加上交通不便,被迫放棄接受12年安置。


伍麗華說,三地門鄉沒有特教班,也沒有資源班。她以教育部推動每校需有一名英文老師為例,「我們每年開缺,英文老師依然年年缺!」由於地處偏遠,就連流浪教師也不願來,青山國小只能聘請代課老師教英文。


「英語都這樣,何況是特教?」伍麗華表示,部落學校有不少身心障礙學生,青山國小60多個學生中,特教學生就多達8個。學校唯一的資源來源就是縣府特教中心,但學校至多只能申請輔具與巡迴資源教師。


伍麗華說,巡迴資源教師一週到校2次,「到校2次是上2節課,不是2天!」針對肢障學生,青山國小也申請職能治療師,「但一學期只能來2次!」資源分配不均,加上家長無心照顧孩子,特教學生的受教權往往就這樣被犧牲。


家長失職 小孩如孤兒

伍麗華說,高樹國小有特教班,他們曾考慮讓小安越區就讀。小安的父母雖願意,但學校開會討論後認為,將孩子送出去簡單,但若家庭觀念不正確,學校等於幫助父母讓孩子變成孤兒!因為孩子遇到不負責的父母,一旦丟到外面,和家庭的關係就斷絕了。她表示,以孩子的福利為出發點,高樹國小特教班也認為父母的態度很輕忽,最後,學校還是將小安留下照顧。


學校已向社會局報請處理,小安6年級時,將申請進入特教學校。「他的父母看到我們做了那麼多,也沒有改變!」伍麗華透露,有次學校到家中送電腦跟桌子給小安,發現小安的父母醉倒在地,後來再到家裡訪查,發現設備都沒有使用,「這都顯示家長不在乎!」


物理治療師黃昱凱說,一學期2次的職能治療對孩子來說幫助確實不大,能天天復健最好,更重要的是家庭配合。他指出,孩子在家裡的時間最長,若父母能加以輔助,效果會更好。


黃昱凱表示,他碰過許多家長對重度在家的孩子根本就是放棄,頂多做到餵養。若家庭真的失能,學校系統就要有充足的特教資源。他指出,以偏鄉來說,更需要醫療資源進駐,「像恆春鎮只有鎮有醫院,十分缺乏特教學生服務。」


政策要細膩 學校要積極

伍麗華說,小安的問題直到她轉到學校才被處理,因為學校擔憂部落的族人會認為學校多管閒事。同樣,部落或偏鄉學校對於爭取特教資源也很消極。學校認為這些學生是少數,政府可能沒能力做這些事。


她認為,教育部過去忽略偏鄉特教需求,現在雖有進步,但仍不細緻。「不是在大學校設資源班就算數,因為這些有困難的孩子,家庭往往也有困難!」偏鄉教師為此更要勇於為孩子爭取,不能怕麻煩、怕溝通,「否則孩子的機會就被大人擋掉!」她誠懇地呼籲。


學校雖鼓勵教師參加特教研習,「但研習雖可請公假,課務卻要自理。」偏遠學校教師配課節數負擔重,經常一人兼二職,只有犧牲假日休息時間才能進修,也會使教師進修意願大打折扣。


部落家長 不敢上郵局

伍麗華說,政府總覺得自己做很多事,如高風險家庭計畫等等,「但其實很多人不知道這資訊,也不知如何申請。」而且,這些計畫並未考量地方特殊性。伍麗華說,部落中有許多國中畢業的家長,連去郵局都會怕,還要老師陪她們去!


她說,政府大概很難想像社會底層的人有文明社會恐懼症。部落或鄉村有許多人因自卑而不敢提出要求。即便這些弱勢者提出申請,跟公部門接觸又會面臨許多障礙,她認為社會局與教育局以通盤考量,為特教孩子的問題仔細溝通。


伍麗華指出,許多學校的特殊班級仍多為代課老師,以目前師資培訓數量來看,師訓機構寒暑假都會密集開班,解決特教老師的專業知能學習問題。但師資仍然不足,很多受過特殊教育訓練的特教師資並沒有擔任特教老師。


她認為,如何培訓有服務特殊教育意願者、鼓勵學校進用合格教師等問題都值得政府思考。


12年國教 實現就近入學

12年國民教育大喊「入學普及化」、「教育優質化」、「就學在地化」,但弱勢團體認為,對重度障礙特教學生而言,能就近享受有品質的教育,卻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目前未設置特殊學校的縣市包括,新竹市、新竹縣、台中縣、南投縣、台東縣等縣市;其中,新竹市的特教學生必須遠至桃園縣啟智學校上課、新竹縣則到桃園或苗栗、台中縣到台中市、南投縣只能前往彰化縣,台東縣必須到台東農工就讀綜合職能科或是花蓮啟智學校。


王榮璋表示,即使國際思潮導向發展融合教育,也未因此而消滅特殊教育學校,對學生的學習支持必須以最少限制及最大發展性考量。「教育部必須正視特殊教育學校存在的必要性,以一縣至少要有一所特殊學校進行規劃並落實。」


陳節如強調,教育部不應以成本效益看待心智障礙者的受教權,這些學生不是二等公民,應享有憲法保障的就學權。王榮璋強調,教育部不該停止現有高職設重度班的配套,積極充實師資專業性及穩定度並提供相關支持服務,才能讓學生有學習銜接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