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尋找
尋找上帝開啟的一扇窗
一扇農民的未來
孩童的希望
如果你知道在哪
請告訴我


楊儒門,一位媒體慣以「白米炸彈客」稱呼他的台灣人;但實際上,他只是一位關心農民權益、農業未來,有著妻兒的農家子弟。去年出獄後,楊儒門預計從事綠色農耕,「但發現租一甲地一年要10萬,種一年的產值都不見得足夠付租金!


在台北縣八里一間簡陋房屋外,楊儒門穿著樸素衣服自嘲地分享他的農業大夢。他說,租地最怕遇到三大問題—除了租用者不知夠不夠成本外,地主更怕租用者盜挖沙石或亂填廢棄物—農地的遭遇、農業的困境,在短短幾句話裡表露無遺。


但楊儒門不想放棄。對他來說,關心農業就是關心土地,農友所辛勤耕種的產品倘若無毒、有機、永續,更是對消費者健康的保障。在朋友的慷慨下,他在八里有一塊三分地可耕種,希望日後做為教育推廣之用;並在今年
7月促成「248農學市集」。


農學市集位於台北市忠孝東路
248巷,每週5下午2點、週6早上10點開始,約有15名從事綠色農耕的農民北上,透過市集與消費者進行互動,溝通吃的觀念,以及有機食物背後善待地球的環保觀念。


楊儒門認為,
農民需要的是「尊重、認同,而不是可憐」。因為農民憑藉著自已的努力與打拚,才有汗水收成的果實。因農民對土地的照養,土地才回報給人類「食物」,因此,農民應被定位為「糧食的守護者」。「透過市集,給予應有的尊重。這是我想辦農學市集最大的願景!」


楊儒門直指,台灣若沒有台積電,頂多生活較不便,但若沒有農業,「立即性危險就會出現」。如近日的毒奶粉、許久前的鎘米污染,都反映出台灣對食品安全並不重視。「台灣對化學元素的了解都來自於毒,且都在人體受到傷害才去了解。未來,我們還要用自己的健康去試,還是應該事先在購買食物過程中,就先了解食物?」


近年來,有機食品、公平貿易風潮席捲台灣,高級超市與連鎖量販店開始販售「昂貴的有機商品」。但台灣各地有許多農友,如屏東環保聯盟協助的芒果農、農學市集裡的農友,同樣也進行綠色耕作,但她們的商品,卻無法得到「相對合理的價格」。


這牽涉到台灣長期以來的農業產銷問題。楊儒門比喻,目前的產銷制度,即是「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籃」,價格只好任產銷公司、農會、拍賣市場決定。加上目前農產品買賣至少經過一手,缺乏生產者跟消費者面對面的機會,消費者自然不知道農友以什麼方式種植、用什麼水、是否施肥、對付病蟲害的方式。


因而即便消費者對綠色耕作有概念,在缺乏溝通管道下,消費者自然前往高級量販店或高級超市消費;但楊儒門尖銳地質疑—綠色產品在這些地方的價格,究竟因著販售商店而訂,或是產品本身的品質?


他進一步透露,台灣有機生產地近年並未隨著有機風潮而大幅提升,但有機商品卻愈來愈貴,除了產銷制度的問題,也和消費者缺乏對土地、環境、保育的關心度不足有關。


楊儒門說,大部分有機商店的商品,
7成都由國外進口,「但有機真正的概念,是自產自銷的綠色商品」。進口國外食物的食物里程數,也對環境造成危害。「這是目前消費者要正視的矛盾:不能因為有錢、什麼都買得到,就可以不關心土地。」


成立市集的目的,正是因為農友們相信:「食物的流通不只是金錢的交易而已!」透過在市集與農民接觸、對談,便能了解農民種植的過程與對土地的情感,食物將不再只是填飽肚子的食品,更是愛護土地與親近自然的生活態度。


但楊儒門也坦承,農學市集對農友實際生計幫助不大,即便農友在市集中一天可賺到2萬塊,但絕對還有9成以上產量無法賣出,「所以,
當農民的50顆高麗菜賣不出去怎麼辦?找尋任何方式賣出去就對了!」


楊儒門認為,農產銷售和其他商品一樣,若農友能將生產過程及產品代表的意義與價值,說成動聽的故事,相信在現今台灣的消費方式下,農產品將有新的出路。不過農友在這部分的能力仍待加強,楊儒門也期待更多有志之士協助。


目前改裝中的敦南誠品為改變形象,已打算在重新開張後和農學市集部分農友合作,農友得知後都頗振奮,未來楊儒門希望聚集眾人力量,為農友談出通路中的合理價格。對從事綠色耕作的農友來說,
全面有機農業是夢想,「但不代表做不到」,楊儒門希望透過不同方式的努力,吸引消費者用尊重和疼惜的心情購買,相信台灣終有走到「友善農業」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