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農村再生條例》看似離一般民眾遙遠,但農再條例除影響農民財產權,更迫切的問題是:失去農地,未來糧食何處買?


清大動力機械系教授彭明輝抨擊,農委會首應保障糧食安全,台灣糧食自給率嚴重不足,去年糧價高漲已使多人無處求生,倘若農再條例跟隨農發條例第18條,再度大開土地買賣後門,未來無地可耕,人民便無米可吃。


彭明輝表示,石油庫存減少,但消耗量卻不減,新興國家加入資本主義跟工業化陣線,石油已供不應求。去年油價高漲,即因生質能源可藉其漲波大撈一筆,雖目前因經濟大蕭條所以油價下跌,但景氣終有復甦之日,只要原油每桶超過65元,糧食危機便會再度爆發。


彭明輝憂心地說,上次糧食危機時只剩泰國苦撐,經濟蕭條、危機暫緩,但根本問題若不解決,「最慢6年後,人類,尤其窮人,就要沒飯吃。」彭明輝說,他難以理解政府竟認為未來糧食可從東北進口?


「兩湖熟天下足早是過時的說法!」彭明輝痛批,兩湖地區已是農業進口區,在工業擴張、水源被剝奪、可耕地面積急降的局勢下,穩定農業是農政單位最該關心的事。他指出,台灣農業在機械化農業下其實佔有優勢;但若政府將農地變建地,就會因污染而再無農地,屆時可不是拆房子就能了事。


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廖本全表示,農業生產是農業再生的真正價值,保障農業不僅維持糧食安全、農民經濟,同時也保障生態環境。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學系主任劉曜華以英國為例,在1987年實施環境敏感地區計畫,鼓勵採用適當農業經營方式,禁止草原變耕地,也限制化肥用量,透過津貼方式鼓勵農民,農民種出安全食物供民眾食用,又進行土地保育,才是正向的土地開發行為。


不過即便學者與農民呼籲農委會回應農再條例的諸多疑問,如5年後台灣糧食自給率多少?保有多少公頃農業土地?可增加多少農民就業?多少人會因綠美化建設而回到農村?農委會與立院卻以「今天只是來聽學者發言、收集意見」不予回應。據了解,總統馬英九已授意「盡速通過」,倘若成真,在未溝通完全前,可能引起更大紛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