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蘭山,Fayi每天去放羊,走在那條,長路彎彎;都蘭山,羊吃草的地方,旁邊就是太平洋…


戴上帽子、帶著鐮刀,台東刺桐部落居民巴奈,每天大清早就發動小貨卡,從刺桐部落開車到都蘭山腳,砍伐血桐和構樹,去餵養她在都蘭山上養的十多頭羊和豬。和巴奈約訪,她總得先問我們需要花多久時間?「因為訪太久我就不能工作。沒有去養羊,就不能過生活了。」


走入巴奈在刺桐部落的家,小小的兩間鐵皮屋,住了她和她母親以及女兒星星。房間非常小,堆滿了雜物,日子過得相當清貧。如同大多數原住民部落,刺桐部落也面臨沒有在地就業機會而人口外流的問題。巴奈本來搬到台東市,當了二十一年的保險業務員。不過五、六年前,她毅然決然辭掉工作,回到卑南鄉富山村這個小小的刺桐部落。


「因為阿嬤就要給人家趕走了啊!」一邊編織著月桃葉,巴奈一邊說,她雖然在外地工作,但每週都會固定回家來看媽媽;「本來我也問過阿嬤要不要搬到台東市跟我一起住,但她說不要,她就是要住在部落,因為這裡就是她的家。」




巴奈的媽媽,已經80歲了。曾歷經日據時期的她,不太會說「中文」,多半只能用阿美族與和日語溝通。用著不太流暢的中文,巴奈的媽媽述說自己出生在都蘭,後來嫁給已經過世、住在加路蘭部落的丈夫的故事。但因為加路蘭部落在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興建志航基地,所以巴奈媽媽和丈夫就又遷徙離開加路來,來到刺桐部落。


「沒有房子,我自己砍草的,木頭很大很大的。」指著她現在居住的鐵皮屋,巴奈媽媽告訴我,以前刺桐部落的這塊地,是她家族用來種菜的地方;當時從加路蘭離開,只有這塊地比較靠近水源,所以就住在這裡。但因為原住民的所有土地,歷經日治和國民政府時期,全都被劃為公有地,現在住在刺桐部落的她,成為國家眼中的違建戶。


本來,違建戶還能苟延殘喘,用時間等待政府把原本屬於她們的傳統領域還給她們;但東部畢竟全是阿美族的土地,政府看著學者調查出來的傳統領域範圍,驚覺整個台東都該還給原住民。歷史的複雜走到今日,原住民與漢人共存在這座島嶼,土地的擁有權如何界定,也許能有不同思考,然而執政者似乎無心解決、也不願面對,為了發展東部,在這些和原住民有權爭議的土地上,蓋起一家一家大飯店。巴奈母親所遇到的,就是發展跟地權的困境。


今年初,蘇花改過關,加上五都整併,長期資源分配不均的東部擔心自己更加邊緣化,在去年的立委補選戰中,提出關注東部發展和社福資源的東發條例政見來拉選票,企圖用開發東部土地的模式,讓東部起飛,如果東發條例通過,巴奈媽媽的困境,會不會在東海岸重演?而地質危脆的東部,是不是真的適合這種開發模式?




東部需要發展,是東部人的共同想法,但該怎麼發展,是否真的經過仔細的思考跟討論?對於發展,我們能不能有更多不同的想像?東部的特色在於好山好水,和多元的族群特色,該怎麼讓這些元素融合成為發展的利基,透過適合的發展模式,讓發展不均的東部,能在交通改善之後,真的走上永續發展的道路?


位於海岸山脈上的奇美部落,從六年前開始嘗試生態旅遊,歷經千辛萬苦,至今無法一夜致富,但她們沒有害怕。因為她們清楚知道,東部的特色是「慢」,而那不是東發條例可以給予的。


當東發條例想要快速引領東部發展列車急衝出軌,奇美部落提供了不同的發展視野,告訴我們:東部發展,應該慢行。




在朗朗的晴天下,奇美部落的老人家奮力除草,一旁的年輕人是林金龍,跟著老人家學習。這塊田位於教會對面,是林金龍家中的田,除了正在翻土的這一畝地,旁邊已經種了有機的玉米。林金龍說,這一塊田翻好土後將要種黃豆,未來則可能種筍子。「如果產量夠,可能會命名為奇美筍噢!」一旁的居民吳明季偷偷補充。


吳明季是嘉義人,大學時因緣際會來到奇美部落,開始愛上原住民文化;之後和部落的人相戀、結婚,成為正港的奇美部落居民。吳明季說,奇美部落一直到民國七十五年瑞港公路開通後才和外界比較有聯繫,因此保有傳統的阿美族文化,老人家也還有有機種植的技術和經驗。


剛開始部落和外界接觸後,並沒有為部落帶來好處或就業機會,相反的,部落的年輕人嚴重外流。即便奇美部落成為泛舟的中點站,來到這裡的遊客也不會進部落,只會在這裡丟垃圾。


年輕人為了工作,到都市去,卻意外成為詐騙集團詐騙的對象。七八年前,詐騙集團滲透到阿美族傳統的階級年齡中,很多年輕人都受騙。一開始只是一個年輕人,並不知道詐騙集團要騙他,而以為是賺錢公司;詐騙集團需要拉下線,從封閉的部落到都市的年輕人哪來的人脈拉人當下線?這個年輕人就找他年齡階級的朋友,等到部落發現年輕人上當時,已經多達二、三十人涉入。


「我們告訴他們,他們都不信,等發現時已經欠一屁股債,因為詐騙集團都要他們先投資,所以他們都刷卡。這對我們是很痛的事!」吳明季嚴肅地說,年齡階級對部落居民來說是很美的一件事,「我們做夢也沒想到居然會發生這樣的慘事,過去我們心裡面是奇美有很好的傳統、很美的文化,但七八年前發現說,部落已非我們想的那樣,好像被主流逼到懸崖邊、要粉身碎骨。」


長期以來,原住民文化一直因為資本主義的入侵而消失,現在奇美部落面臨的正是同樣的問題;吳明季心想,發展為何一定要外求?東部的發展利基在好山好水、在豐富的文化特色,這些奇美都不缺;加上奇美部落長期封閉、環境良好,水質和土壤都不受污染,還可發展有機農業,這讓她和先生卡造動起社區營造的念頭,希望找出部落特色、走出另外一條發展的路。




部落營造是辛苦的,奇美部落花了多年的時間才開始走上生態旅遊的路,其中艱辛的歷程與反思,值得東部的部落或社區思考。吳明季坦言,縱然外界認為奇美部落已經做得不錯了,她卻認為現在奇美部落「還在路上」。不過部落並不著急,也不認為發展就等於能賺入大筆金錢。


「東部很珍貴,且值得發展,且是要長久的,但不管政策或民間的想像都不會去想到這裡,是因為我們缺更豐富的想像。」吳明季直指,發展是為了帶來更好的生活,而生活的要件包含環境的品質,快速大量的商業觀光,不見得提升生活品質;奇美部落透過慢慢前進來摸索、掌握自己的生活與願景,而她們相信,只要東部居民願意讓發展根著於東部原本就有的土壤,一定能夠茁壯。


--------

以上,是偷懶加上保留影像中精彩訪問的簡易稿。


這次的專題,我的搭擋兼師父,被我這個菜鳥整到不行,因為我一直沒有抓到重點,所以不斷改稿,使得他直到今天早上才剪輯完,整夜沒睡,然後今早八點又出班去拍另一個專題。


原本以為,東發這議題追了這麼久,算是熟悉,寫起腳本應該不至於那麼不順,但真的太天真。畢竟東發真是一個無敵龐大的題目,而我又總是廢話那麼多…。到島也兩、三個月左右,卻一直還沒上手,發現自己在平面時擅長的感性描述能力消失,並且很慚愧地認知到:我其實不是一個會問問題的記者。這件事,希望能在接下來的時間好好改進。


總之,雖然是一個遜咖電視記者的作品,還是希望大家晚上十點準時收看十三台,一起來關心東發條例。也希望大家給予批評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