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們可以確信,福島核災,已經從台電公司、原能會、經濟部,行政院,以及總統馬英九的心中,如煙飄散。儘管三月八日,全台有十二萬民眾,南頂烈日、北冒冷雨地走上街頭,高喊廢核,隔天,福島核災三年前夕,經濟部仍匆忙遞出核四地質調查報告送原能會審查,強調「無任何活斷層通過核四」,一切安全無虞,就為了將燃料棒順利插入核四的反應爐中。

過去我們對核電廠的地質調查總是只做半套,海上的斷層調查缺漏不說,就連陸上的也輕易忽略。臨近核一、二廠的山腳斷層是一例,鄰近核四的枋腳斷層是另一例。多年來,許多地質學者提出警示,加上福島核災,才讓惰懶的台電稍微面對地質危機,但比起攸關島嶼未來的核安問題,讓核四運轉、確保台灣「永核」,似乎才是台電最關切的事,畢竟歐盟專家審查報告都直指行設計基準地震不符合國際現行技術水準要求,台電還能理直氣壯要全民相信,核四廠絕對安全。

審視經濟部的活斷層定義,可發現其標準遠低於日本甚至美國。台灣對活斷層的定義是「三萬五千年內曾活動的斷層」,日本活斷層協會的定義是二、三十萬年內未活動,就連日本核工界也認為, 活斷層應是十二、三萬年內未活動才算數,去年七月,已將活斷層標準修正為四十萬年。幾乎沒有地震的美國,發現一座電廠位於曾在四萬兩千年至四十萬年前曾活動過的斷層上,因而廢棄此電廠不用。

由此來看,活斷層的定義操之人為。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如何相信,核四廠汽機廠房附近的斷層構造,因為不是活斷層,所以不需擔憂?一般人多半把核安的重點,放在反應爐所在的核島區,但福島核災的肇因,是缺電導致的冷卻系統失靈所致。這次經濟部提出的地質報告中,鄰近斷層的汽機廠房,即安置了兩部 135 萬瓩汽輪發電機組,除此之外,取用海水的冷凝系統之進出水管,也都位於汽機廠房。除了電力、主要冷卻設備,備用冷卻系統也有疑慮。福島災後,台電一再宣稱已提出完備的斷然處置措施,就算沒電,也有水源。但核四廠的備用水源生水池,卻位於地震災害易發的順向坡。

福島核災後,前往日本採訪地質學者渡邊滿久,他強調,斷層若位在廠區外,或許用工學可以「勉強克服」,但若廠區內有斷層,「就沒有任何技術可以克服」。這次經濟部提出報告中,被低估其活動可能性的枋腳斷層,距離核四原子爐爐心僅不到兩公里。

特別強調「無任何活斷層通過核四」,是因為經濟部清楚知道,福島核災確認和地震脫不了干係。但我們所知的其實僅是一模糊概念,地震究竟影響了電廠的哪一部份,在東京電力公司隱瞞之下,日本福島事故調查委員會並未能完全一探究竟。前提錯,結論就錯。如此簡單的邏輯,行政體系一概缺乏。

福島核災以來,台灣社會不斷訴求走向電力零成長,以達到非核家園的目標。但經濟部卻一再拿著沒有核四就會缺電,或不要核四,核一、二廠必須延役的說法分化社會,但在行政團隊傾盡全力要讓核四運轉之際,核一廠的除役評估沒有下落,反倒是延役申請,早已送出。

這個週末,反覆看著眾人拍攝的遊行照片,同時看著行政團隊蒙蔽雙眼,爲我們的未來安裝地雷。Annie Dillard在《現世》一書中曾寫下的一段話浮上心頭:

「猶未嫌晚吧?活在這個時代是否已經嫌晚?因為我們已經改變了世界。我們所處的這個極盛時期豈非重要時期?因為我們有核子彈。我們難道不會因為所處的世紀格外重要,於是也跟著重要起來?——我們的世紀和它特有的猶太大屠殺、它的難民人數、、它的一連串獨裁國家的滅絕殺戮;我們的世紀和它的抗體、矽晶片、登陸月球和基因重組?不,我們不特別重要,我們的時代也不特別重要。我們的時代其實平凡,不過如其它時代一樣是個生活切片。誰能受得了這句話,誰又願意思考這一點?也許我們會是最後一代——啊,總算有件值得安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