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天譴昏迷中接到電話,被爆廠商是好友的先生。在接到電話前,其實我才按了蓮霧拔轉的這篇新聞讚。但當知道原來該廠品研經理就是好友的先生,一時之間不可置信。因為那和我得知他在這一行的努力落差很大。

這位甫洲米食工廠的品研經理張志豪,是雲林知名小吃後代,出國留學回台後也加入食品業。大概四年前接手甫洲米食工廠。當時甫洲米食仍相當傳統,衛生環境規範都相當不足。好友先生買下以後,先著手改善員工的作業衛生環境,包括要求作業人員符合照片裡的樣貌(髮帽、口罩、雨鞋等),這讓許多老員工不太能接受,因此在那波接手過程曾開除不願配合的員工,而後又爆發有員工偷配方給其他業者的事件(但也只請這位員工自動離職,並未做出嚴苛的舉動)。

接手工廠後,考慮到主要消費層是學校,加上衛生局很重視團膳衛生,因此月月都有固定與突擊稽核。上個月台大食安中心也曾進行檢驗,驗出報告也沒有問題。

過去,在米飯保鮮部分,大部份工廠都用塑膠保鮮,甫洲米食也是,採用的是HDPE桶(HDPE的耐熱度是110度)。但因塑化劑風暴,高雄市政府要求業者改用不鏽鋼桶。聽起來,高雄市政府很在乎食品安全;然而,塑化劑的產生和熱度有關,這部分,高雄市政府顯然採取了便利討巧的方式來解決消費者疑慮。

採用不鏽鋼材質容器,是當時塑化劑問題爆發後普遍說法,但對業者來說,不鏽鋼容器反而會衍生食品衛生問題。因為相對於不導熱的塑膠,不鏽鋼失溫很快,失溫造成的問題就是細菌滋生。

甫洲米食工廠一天負責八、九萬人的米食,不要說一百人,五十人拉肚子他都擔不起,在跟食藥署確認過VN-103是合法添加物後,才進行使用。壹週刊的報導裡這樣質問:


1.「鮮保利為食品添加物,但白米並非加工食品,是否仍能添加於白米飯中?」 
2.「登錄字號和添加物許可證字號有何不同?是如何取得的?」 
3.「鮮保利有分為許多型號,若其中沒有列在食品添加物正面表列中,而商家使用未列出的該型鮮保利並販售是否違反規定?有無相關罰則?」

根據長期追蹤食品安全的上下游記者林慧貞表示:「第一項去看歷年衛生局稽察就知道了,金針都還沒加工就能加二氧化硫了,或許壹周刊跟統一比較熟直接問應該也有答案。第二和第三項牽涉到複方和單方食品添加物的管制,目前只有單方要查驗登記,也才有許可證字號,登錄則是fda網站的非登不可,去年起要求單複方都要上網登錄,兩個根本不同,這次被查出的保鮮劑(防腐劑)是複方,罐子上沒有許可證字號一點都不奇怪,不過上網查就知道他們有登錄了。雖然我們也覺得食安法要修,但不是用這麼混淆視聽的手段啊。以上純屬個人意見。」


值得注意的是,這位業者並不因為政府保證合法就沒有做任何降低消費者食用添加物的努力。為降低生菌數的發生,不鏽鋼桶在使用前會先用5ppm的氯水洗過,再用1ppm的氯水沖洗,之後再推去蒸氣,用102度的高溫蒸30分鐘,希望盡可能滅菌。

目前,食藥署針對103跟101並無規範限量標準,但因為上述努力,甫洲米食工廠添加的量是千分之五點七。這比廠商建議使用千分之十降低約一半。

此外,添加上也做了考量,基本在夏天容易滋生細菌,以及經過攪拌的炒飯,或加了地瓜較易發酸的狀況下,才會添加。對業者來說,添加物不是要害消費者,而是要營造對細菌不好的環境,就像醋飯一樣。

接到電話後,我撥了電話進行訪問。問他,難道不可以什麼都不加嗎?對方答,可以啊。不管做什麼食品,最重要的就是雙T,溫度跟時間。「如果廠區規模跟我的產能可以添加三倍多,就可以增加設備。問題是這都要成本啊。但當我要調五塊錢,家長就說經濟困難,可我一餐白飯只跟學生收三、四元,我怎麼擴大產能?」

寫這篇前,我和上下游的慧貞稍微聊了一下,她說:

「這件事其實從頭到尾沒違法,複方添加物本來就不用許可證字號,比較要探討的是大量生產衍生的問題,和有沒有誠實告知,或是討論法合不合理。直接抓著廠商說黑心沒辦法解決任何事。」

這樣的聳動報導,到底想要改變什麼?又可以改變什麼?當消費者一片罵聲,問怎麼可以這樣對待孩子。看到這些咒罵,我第一想到好友淑婷,或作家番紅花,或未曾謀面的資深地球公民基金會志工王南琦,這幾位女性,為了他們的孩子,為了食的健康,她們做的一件相當重要的事,就是不外包。我們做得到嗎?如果我們做不到,消費者又願意做什麼一起改善環節?消費者又是否願意注意到每一個細節的變動的影響,而不是粗暴地「不要用」?

商譽的建立多困難。而壹週刊的粗劣報導,影響的並不只是商譽,在民粹極大化的狀況下,也讓真相跟改善變得沒有可能。

==

出版人夏民在臉書轉了這篇,我做了回應如下:


其實這篇還是寫得很粗略,不能說把問題的環節都呈現清楚。只是在壹週刊的標題下,無良廠商四字的傷害真的很大。這篇也不是要說,廠商很努力所以不需要責難,而是我們要責難的到底是什麼。「不想吃到沒有添加物的食物」是一個既簡單又複雜的問題。若以營養午餐來說,它背後至少就牽涉了傳統家庭功能的崩解。就算傳統家庭不崩解,有一位辛苦的母親每天煮食,在孩子跨區(高中以下)就讀的狀況下也會有必須有這種午餐供應鏈的狀況出現。產業鏈的形成跟社會的需求有關,它往往不是法令限制規範就可以太平無事。老實說我覺得依現在的狀況來看,食安的問題是難解的。早上這事件爆開後,孩子吃什麼,吃麵條啊。麵條本身就是加工品了,怎麼我們就相信了那樣的添加物呢?


在這篇部落格文底下也有家長來留言回覆,貼了好友陳寧的想法,也一併貼上正文:

閒在家裡也是不能讓腦袋生鏽。早上看了一輪營養午餐白飯事件的新聞和相關討論,覺得如果問題還是只停留在爆料黑心食品、食安風波這樣的層次,事件過去之後,營養午餐的各種問題還是不會有所改變。 
這篇很多人轉貼的打臉文(https://goo.gl/WfyxL9)乍看之下很有道理,對於大量生產的工廠來說,防止食物變質、食物中毒當然是首要的目標。順著這個邏輯,可以繼續問下去的是,為什麼大多數人長期以來,都接受營養午餐是在某個距離學校好一大段距離的工廠,在用餐時間前好幾個小時就煮好送來學校,等到要吃的時候可能已經涼掉或者不新鮮的狀態?為什麼在學校裡面設廚房,直接在學校裡設廚房、購買食材到學校裡煮飯給學生吃,是件這麼難的事? 
從之前彰化溪州鄉公所推動托兒所午餐改革的經驗(http://goo.gl/BI49T6)可以看到,就算想改變現況,光是要克服採購制度,每餐的預算又少得可憐,就是一大難題。另外,雖然食藥署已經說保鮮劑是合法添加物,但保鮮劑裡面的反丁烯二酸成分,從這篇報導(https://goo.gl/JiZPkI)裡面來看,對人體健康還是可能有負面影響。接下來也許會有聲音提倡要禁用這類的添加物,不過我比較悲觀的認為,就算禁用了某藥品,大量生產餐食的業者,還是會需要有防止食物變質的方法,其他新型態「合法」添加物的出現,也不過是遲早的事。 
也或許又會有一種聲音開始提倡,還是自己帶便當比較安心,不過當時因為營養午餐的問題,去溪州訪問音寧的時候,她說「吃這件事情不應該階級化」,這句話到現在都還讓我印象深刻。因為自己從小住在都市,外食選擇相對方便又多樣,國小一直到高中,都是跟校外的店家訂午餐吃,沒有吃過學校的團膳,對我來說學校的午餐一直跟難吃又劣質劃上等號,因為採訪的緣故,才體認到很多學生只有中午因為學校有供餐,才能好好吃上一頓飯,甚至有些人需要把剩下的午餐打包回家,這樣的情況下,怎麼有辦法要求他們自己帶便當,甚至進一步去監督營養午餐的品質?媒體不夠精確的報導引發了恐慌,閱聽眾轉貼完新聞、罵完廠商之後,對於現況,到底有沒有辦法再做更多?

另一友人提問與我的回應如下:

LIn:我有問題。如果今天廠商不是你認識的人,你還會不會花很多段描寫廠商有認真、添加物合法、其實廠商添加的量比建議使用量低,等等的內容。如果今天廠商不是你好友的先生,重點是不是會變成「這個法到底合不合理」(雖然這點你有提,但這放在最後面快速帶過,顯然不是文章重點。)有一種「因為廠商是你認識的人,所以廠商合法是重點」的感覺。那在很多案例裡面很多荒謬的行為不也都合法嗎?為什麼你在那些案例裡會把重點擺在「法合不合理」?


Muhchyng:

這個問題應該這樣回答,如果今天不是我認識的人,我可能懶得寫這篇文章因為我現在沒有在任一機構服務,但依然會把它介紹給上下游(這件事我今天也做了,後來發現上下游之前就訪問過負責人。)而後來決定寫這篇,也不完全因為廠商是我認識的人,也包括這樣的報導方式並不為我所接受。

回答上一個問題以後才能回答你的第一個問題,如果我要寫文章,那麼無論他是不是我認識的人,我都會這樣鉅細彌遺地描寫他做了哪些事。文章一開始強調他是我認識的人,是自我揭露,我不寫,才會有問題。

描述那些段落,是因為整個社會架構下(也就是我最後一段提及番紅花等人),添加物存在的必然性。這跟三聚氫氨或塑化劑不同,它不能完全被歸類為省卻成本而做的添加,而是為了讓食物穩定,且是在法規下合理的使用。塑化劑那個是不能使用(它是工業添加物),卻添加,這是兩件不一樣的事。

不能完全被歸類為省卻成本,是因為,它的確可以考量自己的生產規模沒有大到可以不做任何添加的話,就不應該接到八、九萬人的單。但營養午餐這條外包生產鏈,有它固定生成的樣子,廠商應對的是教育局。這是一個很難切分成,那你負責多少,另外一家負責多少,這也會牽涉到出包時責任追究的困難程度。而教育局通常不會去考量這可不可以添加,因為那是另外一個局處的事,當另外一個局處稽查沒有問題,它也就接受。這是政府單位通常的行政流程。橫縱向聯繫並不夠確實與仔細。

在其他環境污染案例裡,法律的位階跟修訂可以相對明確。因為那是廠商做得到卻不願意做,一樣是回到為了省卻成本只圖利自己的問題。但在食品安全這一例裡並不完全適用。因為食品添加物的存在,牽涉整體社會環境的變動:家庭型態的崩解,教育制度的問題(為何要跨區就讀)、社會福利的扭曲(營養午餐作為買收手段)等等。在這樣的情況下,添加物的使用變得相對複雜,呈現出廠商的困境,是因為我們都處於其中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不是只有法規變動就好,它還需要其他涉入者更深入的思考才行。


延伸閱讀:

校園午餐怪現狀 打開潘朵拉的便當盒
速食現象 當餐桌擺在便利商店
讓孩子吃進「在地」─彰化縣溪州鄉 營養午餐改革行動
營養午餐白飯添加物事件 六大面向釐清問題
營養午餐白飯添加事件(2)食品大量外包 衍生食安風險
營養午餐「白米事件」有感
營養午餐壓成本 團膳外包「多一元就逼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