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顯示的是 2019的文章顯示全部

今日開會,進到辦公室後看見桌上放著自評表。看著那張紙滿頭問號,就是工作以來沒有填過這種東西的意思。問同事他們都怎麼填?「就六七八分隨便選。」喔好。但填完以後覺得自己好像浪費一張紙。並不是那麼直接的關聯,不過前陣子似乎跟誰提過,時至今日並沒有一篇滿意的報導。這牽涉很多層面,至少就包括看見什麼,以及可以解決什麼。 想到編輯會。同事W和Z各分享了一個有趣的案例。每次開會都覺得同事們很厲害不知道去哪裡找的題目。探索的領域很廣,相較守備範圍狹隘的我,他們其實更有記者的眼睛。 看見很難。看見卻只是困難的第一步。尤其是職涯訓練裡,一直記得Luci…

Read more »
兩塊錢應付安全檢測 南方澳垮橋戳破橋檢真相

二〇一九年十月一日,米塔颱風剛過、雨過天晴,南方澳漁民吳文明一位愛好攝影的朋友,一早就在蘇花公路上拍攝南方澳。「結果他說拍照到一半,南方澳跨港大橋突然間不見了。」大橋從吳文明朋友相機觀景窗消失的時間是九時三十分 —— 一輛油罐車正將駛出橋尾,大橋崩裂,橋體掉落撞擊三艘漁船致沉沒於航道,油罐車亦落海起火,共計有十九名人員傷亡,其中六名死者皆為移工,最年輕的死者僅二十八歲。 「聽說大橋垮了,我們南方澳沒人相信!」吳文明說,這座橋一直是當地重要地標,凡是有人想認識南方澳,當地人一定帶他到橋上俯瞰。「南方澳才兩平方公里…

Read more »
《回程列車》與《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穿越蟲洞的漩渦,持續旅行

幼時曾有一段時期,隨母親與她的情人遷徙。一處屋房位於盆地北邊。新人新家,閃亮如日芒。 但那 公寓其實死去甚久,它的地基是墳場。在那裡我曾遇過魑魅魍魎。道士在我昏厥時掐指一算:啊許多人被槍殺於此。一個名字,一個,或更多家庭。仇怨齊聚,母親聽見廚房裏悉窣的塑膠摩擦。幽靈幻身為鼠,夜夜糾纏。她與男人速速搬離,橫跨對角,盆地南邊三角埔。   新的房屋正對鐵路。或是記憶的錯覺,亦者窗是遁逃的投射。印象裡,房屋的窗離鐵軌很近,火車日夜轟鳴。窗有時幸運對窗。另扇窗裏有眼,有臉。但車速太快,轉瞬模糊。都是經過,窗是中途,月台在遙遠…

Read more »
多重曝光的稀缺

多重曝光的稀缺   文/胡慕情   日前端傳媒針對六.四出了系列報導,其中一則,是訪問多位攝影師對六.四的記憶。編輯台將這則報導題為「多重曝光」,希望將時空拉回當下,為記憶的場所一次次添增複雜。複雜意味深長 —— 不只是分歧的述說、人物的多元,更關鍵的是評論人夕岸對不同政治立場之於六.四僵化言說的提醒:「越是強調人民不會忘記,真正的抗爭主體就愈發消失在歷史的盡頭。」   記憶的政治變成政治的記憶。這同樣適用於我們對發生在台灣廣場運動的描述。除非,記錄者能細分每場倡議總是有分歧,而分歧對應叱吒於媒…

Read more »
樂生院民等回家

「我們一起喊一個口號:強拆樂生毀人權!黑箱重建騙院民!」 2019 年 4 月 10 日,樂生保留自救會和聲援者,再度來到衛福部前抗議。他們已經記不得這是十多年來的第幾次陳情,只知道,訴求完整保留樂生、讓院民安心續住的盼望,始終沒有實現。 2005 年到 2008 年間,樂生保留運動曾是台灣社會運動最搶眼的一樁事件。十多年過去,如今鮮少有人繼續記憶樂生。樂生保留自救會榮譽會長李添培說,用盡餘生投入樂生保留,別無原因:因為樂生見證著台灣重要的公衛史與人權史。 李添培是花蓮人, 14 歲那年被檢查出有痲瘋病。早年,痲瘋…

Read more »
告別核電的漫長之旅

核一廠是政府在 1970 年代推動的十大建設項目之一, 1971 年底開始施工, 1978 年商轉。一號機在 2018 年底屆齡 40 年,正式停止運轉,而二號機也將在今年七月,功成身退。 台電表示,如果 2019 年順利啟動除役,會先將用過燃料棒移到冷卻池中,預計耗時八年;再來是將燃料棒移到乾貯設施,開始拆除與輻射污染相關的設備跟大型廠房,預計耗費十二年。之後,還要進行三年環境監測,再用兩年把土地恢復原狀。總計要花 25 年。 如何在取出、移動用過燃料棒時,讓電廠穩定運轉,是除役要確保的第一件事。台電為此,經常演…

Read more »
極東有難

春天,馬崗的海蝕平台上,會佈滿青翠的綠藻,宛如地毯。這些綠藻,是海兔的食物來源。十五年前,長期投入環境教育的陳楊文,為了讓孩子了解島嶼生態,開始帶全家環島。一次來到位於北海岸的馬崗潮間帶,發現海兔,深深著迷。從此不分四季,每個月都來馬崗觀察。 陳楊文說,馬崗潮池可能受黑潮與親潮影響,浪很大,但生物也特別多,一個小小潮池,就有各種海洋生物的卵,等待在初夏時孵育出來、游回大海,「所以整個潮間帶像是一個幼稚園。」 這片海岸,不僅哺育海洋生物,同時也養育人類。當地居民會順應季節捕撈,在春季就是珊瑚草、石花菜與紫海膽,偶…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