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6的文章顯示全部
拒絕大雨的傾聽者——談亞歷塞維奇的寫作

在這個時代,記者的寫作,還有什麼可能與意義?如果,每個人都擁有發聲的能力,而傳播渠道已藉由科技的突破而擴張?這個問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塞維奇似乎從未猶疑,她用一本又一本書,回應這個「記者貶值」的時代——記者的本質看似紀錄與發聲,但這一切的前提與基礎卻是「聆聽他者」。 一如多數讀者,第一次接觸亞歷塞維奇的作品,是《車諾比的悲鳴》。一次前往福島採訪災後重建,將書置放在行李箱內,旅程中卻難以讀進任何一個字——亞歷塞維奇太過貼近那些走過地獄的人,她摘錄遺孀、心理學家、父親、母親、小孩、軍人、教師、醫生、記者、攝影師…

Read more »
缺席的問號:當精神鑑定制度殘缺

2014年5月21日,由鄭捷犯下的台北捷運無差別殺人事件,共造成4人死亡、22人受傷。這並不是台灣第一起「無差別殺人案件」,但回顧近年來台灣發生的每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儘管都曾激起社會討論,卻沒有任一殺人犯,如鄭捷這般受到輿論全面式的關注,並極力要求法院對鄭捷求處死刑。 導致輿論如此「群情激憤」的原因在於:鄭捷外表看起來如此「正常」,不同於其他起無差別殺人案的嫌犯有吸毒習慣或是確診的精神疾患。這使得鄭捷犯案難以歸咎為一個清晰可辨的原因。且因鄭捷的辯護律師不斷主張鄭捷需再次進行精神鑑定,使得被害者家屬認為,辯方…

Read more »
寬宥的岔路:北捷案裏的道歉、平撫與司法歷程

邱木森趕赴醫院時,結縭多年的妻子,已成為一具冷屍。   「我真的沒辦法相信,整個人癱軟。隔天是我太太生日,我們都已經計劃好要去龜山島。不只龜山島,還有上海、日本、金門,我們還有好多地方要去,她卻再也去不成。」    ◎ 無怨無悔的結髮妻子   邱木森是高雄人,一九七一年七月一號舉家搬遷到台北。一九八〇年,邱木森甫退伍,到裕記成衣公司的整理部門就職。一九七〇年後,台灣紡織業起死回生、利潤當好,許多偏鄉女孩紛紛入城,邱木森因此結識了來自台東池上的潘碧珠。 一九八二年,福克蘭群島戰爭爆發,…

Read more »
無癒之傷:北捷殺人案的對話邊界

「那天,我跟爸爸剛從農會下班回家,我進廚房準備晚餐,他在客廳看電視。突然聽到爸爸問:『江子翠在哪?怎麼有殺人事件?』還記得自己當時回他:『就是曾有一個會計小姐被分屍那裡啊。』,下一秒,卻接到台北和平醫院打來的電話,問我們是不是張正翰的家人?說正翰到院時,就已經沒有生命跡象了……」   就著一盞微弱日光燈,張素密坐在客廳藤椅回憶她生命最痛的一天。是盛夏午後,說起話來她依舊微微顫抖。丈夫張振源在旁多半沈默,偶爾囁嚅欲吐言,話語卻似鯁在喉間,繞了幾回,又嚥下。   訪談那天,距離張正翰死亡已經過了整整兩年。夫…

Read more »
從「曾韋禎事件」看社群媒體守則

日前民進黨發動甲動,在爭議中強制通過仍有爭議的一例一休《勞動基準法》修正草案,民進黨立委林淑芬因對法案意見不同,於簽到後即離席。法案通過後,主跑國會線的自由時報記者曾韋禎卻於臉書貼文批評攻擊,並公開林淑芬未成年子女姓名,引發社會各界抨擊。曾韋禎隨後刪除該則貼文,並於臉書道歉,其長官邱燕玲公開在臉書貼文「譴責」,自由時報隔日也發聲明道歉。但因曾韋禎的謾罵行徑已非初犯,自由時報知情卻放任不理,道歉很難平息眾怒,要求「處理」曾韋禎,也成為輿論關注焦點。 面對外界要求自由時報處理曾韋禎的不適任,自由時報總編胡文輝說:「…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