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去年開始,社會運動有了嶄新風貌,街頭上不再只有老一代的「抗爭硬頸社運者」,出現許多強調民主的「公共參與者」。不論人權、環境議題,被視為「草莓族」的青年學子學會發聲,並在昨天「全國青年環境論壇」中齊聚一堂。


「全國青年環境論壇」由台大保育社、「蘇花糕餅舖」與百略學習教育基金會發起,分別關注全台各地環境議題,包括爭議極大的蘇花高、台塑鋼、澎湖 博羿特區、中科等。不同於其他環境論壇,此論壇特別強調「青年參與的自主性」,主講者除了學者,更包括全台關心環境的青年,透過在地的眼睛、聲音,讓其他 地區的參與者在最短時間內,了解目前台灣面臨的重大環境議題。


青年發聲 要一個乾淨家園

蘇花糕餅舖長李佳達和台大保育社發起論壇的原由,始於多年前阻擋烏來鄉公所開闢烏來三峽聯外道路時,看見青年參與公民社會的可能性。當地居民老 林家的自然風貌,讓社員在森林裡發現樹蛙的蹤跡、能像泰山一樣抓著樹藤盪來晃去,學生在這裡找到環境與生命的連結,開始思索:人類究竟是「因為擁有才幸 福」,還是因為「缺了什麼」?


台大保育社幾年來投入烏來三峽聯外道路議題,她們學著看環說書、整理論點、聯絡環評委員,所幸案子極小,最後成功阻擋,並促使這群年輕學子更加 投入。然而,台灣目前面對的環境問題卻極其複雜,現職為牙醫師、曾是台大保育社員的黃泰華就說:「直到參與蘇花高第四次環差專案審查,才知道我們太天 真。」


黃泰華透露,當天專案審查討論過程完全不理性,既得利益者拍桌大喊自己已經投資150億、髒話齊罵,讓參與的年輕人感到極大壓力;這讓她們意識到,社會上的敵我意識非常強,即便社會上較有環境意識的人認為不該蓋蘇花高,但對整體事件認識依然淺薄,找不到介入力量。


發展情結 愛恨糾纏蘇花高

「化做春泥更護花」發起人蔡中岳說,蘇花高議題某種程度上像省籍情節。父執輩的人背負許多歷史記憶與責任,因沒有再社會化而對環境無進步概念。然而,青年卻有著獨立思考與接受新資訊的能力,「這是為什麼未來青年參與會更重要的原因。」


蔡中岳說,花蓮老一輩知道有學生或環保團體反對蘇花高時,通常都很氣憤。但蔡中岳以身邊許多花蓮在地朋友為例,當這些花蓮學生的家人得知自己的 孩子也反對蘇花高時,一開始也很跳腳,「但因為是自己的孩子,所以會想知道『孩子為什麼反對?』」藉由親子關係的連繫,蘇花高的問題開始有了對話溝通空 間,「像有些朋友家人其實從事隧道工或基層公務人員,最後都能慢慢了解。」


李佳達表示,環境議題一定要先認識,才會試著接受、進而理解、最後珍惜;環境運動無非是希望夢想一個更好的環境,但礙於人的價值觀往往最難突破,「所以夢想前,我們必須先知道人的價值觀如何形成。」


李佳達主張,環境運動者必須以創意製造事件,讓事件衝擊挑戰人們心中的成見。當事件累積,便會成為趨勢,事件於是能夠串連起來、累積力量去衝撞既有結構。


網路平台 拉起環境戰線

成功創立「蘇花糕餅舖」的李佳達來說,未來青年在環境議題中扮演的角色,將與過往第一線衝撞的環保團體有所區隔。由於青年的資訊進用與行動方式都和舊有環保團體有所差別,因此目前他和夥伴主張運用Google各式的免費服務,讓有心參與各種社會議題的青年能成為平台角色。


李佳達表示,透過網路串連、運動非常可行,尤其Google提供的行事曆、線上文件服務既便利又免費,對分散在各地的環保團體來說,是相當好用的工具。以行事曆為例,上面可以清楚記載事件與活動訊息,甚至還可延伸出線上報名系統,對有心推廣活動、資訊的環團來說相當便利。


此外,Google的線上文件還可即時編輯,未來花蓮、台北兩地甚至可以線上開會、即時做出結論。加上此一線上文件並不限定每位使用者都要有Google帳號,更降低親近門檻,可望促使更多關心的人參與。


環保突圍 資訊需要分層

李佳達建議每個環保團體都應申請一組公用帳號,當活動建置好並提供訂閱後,便可讓更多關注相同議題的人接觸到環保團體的訴求與活動內容。考慮到老一輩環保團體較不熟悉新的科技資訊,只要環保團體願意建置,台大軟體社將擔任講師為環團說明、講解。


然而,要促進青年的公共參與,不能只靠科技資訊。李佳達強調:「必須讓想參與的人找到介入點。」因此熟悉各種環保議題的環保團體,必須將希望他人關心的議題內容做好資訊分層。


人力銀行 建立環境智庫

昨天論壇中開始號召青年加入「環境資源人力銀行」,讓關心環境議題並有各式專長如採訪、網頁編輯、地質水文、土木工程的青年,成為「環境智庫」中的人才。


李佳達說,學生論專業當然比不上專家,但當環保團體的議題能夠做分層摘要時,這些智庫人才將可有介入空間。隨著介入越深卻仍有不了解的情況下, 自然會去尋求專家或老師的協助,「這跟環境運動者去找老師非常不同,通常運動者會被拒絕。但若是學生去找老師,將會因師生關係而有空間。」這也將促使青年 學子從頭開始學習,並在師生互動過程得到課堂以外的東西。


目前環境智庫大略已建置完成,預估本週可開放使用。李佳達強調,未來並非每個環保團體都可以申請使用智庫中的人才,必須先把希望推廣的資訊內容做摘要、分層分析、基本在地居民聲音,「否則若只是把所有資料都丟出來要人幫他分析,這對青年來說也是耗損。」


值得一提的是,李佳達與一些台大、交大等校的研究生,目前已著手進行「環評實證研究」,希望分析民國87年後的環評說明書內容,了解環境究竟如 何被評估、決策,以推動未來的環評法修正。「雖然環說內容很難懂,但我們一定要了解,我們的環境是如何被上一代玩掉的!」他們呼籲所有青年都能「反叛」, 一起質疑現狀,世界才可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