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18的文章顯示全部
距離的意義

事隔多年,彰濱工業區那片沙丘,依然經常浮現我的腦海。那是颳著寒風的下午,一位名叫蔡嘉陽的鳥癡,帶我在那片「沙漠」上「考古」。蔡嘉陽艱辛地爬過一個又一個沙崙,終至其中一座端頂。他蹲下身,徒手挖掘,直到講解牌露出一隅。他指著繪在講解牌上的「大杓鷸」——一種分佈在台灣西海岸,嘴長十九公分的特殊鳥類,憂傷地說:「二十幾年前,這裏有三千多隻,但隨著西海岸不斷開發,大杓鷸幾乎在彰濱工業區失去行蹤,如今牠的數量恐怕只剩三百隻不到。」 那天我才知道,這片沙漠是彰化海岸的「新增物」。它是工業區興建後凸堤效應的產物,…

Read more »
綠光的啟示

1902年,日本人在今基隆市暖暖區興建西勢水庫,周邊土地劃設為水源地,百多年來 ,暖暖水源地成為較少干擾的地區,保留了螢火蟲的棲地。如今,每到春末,暖暖水源地就是民眾的賞螢秘境。不過前兩年,螢火蟲曾因自來水公司興建物料倉庫的政策,遭遇滅絕危機。 當地居民發現自來水公司的行為以後,集結抗議。水公司停止開發,也重新植樹,才為螢火蟲的永續,留下生機。但不是所有的螢火蟲,都有這樣的好運氣。目前台灣已知的螢火蟲有65種,分為水生、陸生和半水生,不過有些螢火蟲,因人類的行為,早已絕跡。物以稀為貴,螢火蟲也因此變成民…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