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何方
這篇文其實早該寫完,但進度卻一直緩慢著。或許總對在乎的事太焦慮吧。其實本來不曉得溪洲部落的事,是老業說:「有豐年祭呦!」所以在休假日走了一趟。而那一趟,讓我看到不像部落的部落,以及,我在原鄉認識的部落青年、少女們,若有遭一日必須下山時,的未來。
當我聽到「迫遷」時,已經不會生氣了。又或許這是進度緩慢的原因?麻木了,關於迫遷,是嗎?和主管討論這件事時,她說了之前到那邊服務的經驗,說部落裡的人住的房子不錯,也有停車場啊,說當時一起到那邊服務的同伴們,開玩笑地說真想和部落族人換房子。主管提醒公平性的問題,比如,為什麼非得提供給原住民在地重建、在裡居住的人來來去去、就算以租代購,金額又如何,畢竟堤防附近地價一直飆漲。
但,不曉得是否歲時季移,總之,當我走在泥濘路上、看見破舊木板與鐵皮屋瓦、充滿「味道」的公廁時,心裡頭只有「如果是我,一定想盡辦法搬走」的念頭。以及,「到底什麼是公平」?於是成文。雖然這裡要保留阻礙重重,但,有些事,還是得嘗試吧。
-------------
坐落於新店溪畔的溪州部落屬阿美族群聚。每到雨天稀泥滿地,除部落內精神象徵,幾乎沒有原民風味;水泥、鐵皮、破舊木板,這是一處違建30年的部落。「可是,這是我們的家!」溪洲部落自救會執行長吾賽˙撒巫瑪強調。
溪州部落目前約有180人,多為長者與小孩。過去年輕人從原鄉下山工作,溪州部落成為暫住之地。雖居住者來去不定,但30年來,部落族人將最重要的豐年祭,在衰敗部落裡年年舉行;每到祭典,從部落離開的住民會重返此地,「對我們來說,有文化的地方,就是家鄉。」然而,12月20日起,家鄉將要消失。
溪州部落是都市原住民困境的縮影。原住民被漢人驅趕至深山,離開初始習於居住之地,加上開發不斷,遷村時有所聞。普遍來說,原住民在家鄉不易找到收入穩定工作。而因經濟弱勢,無法接良好教育。過去台灣經濟發展起步時,需要大量勞工,種種推力、拉力,促使習於勞動的原住民移往都市尋求工作機會,都市原住民於焉形成。
現年71歲的章英雄是最早來到溪洲落腳的阿美族人之一。民國68年他在工作之餘發現新店溪既能捕魚,又可採野菜,近似老家花蓮玉里的自然氣息,於是決定就地扎根。
吾賽˙撒巫瑪說,因族人性喜野菜,自發現新店溪中沙洲上佈滿可食野菜後,養殖雞鴨也陸續出現。當初為擺放耕作農具而搭蓋的工寮,收留不少繳不起房租的阿美族人,隨著工寮越建越大,阿美族人開始聚集此處。但也因新店溪畔屬行水區,違建之名,如影隨形。
台北縣原住民行政局生活輔導員吳振聲指出,此地違建是依據水利法所得結果。除非新店溪「法線」往河川方向後退,否則新店溪洲部落還是違建。吳振聲說,擔心此地淹水,是多年來政府勸導居民搬離的主要原因。原民局主任秘書楊正斌與水利局更一逕強調:「既然違法,就要拆。」
然而當地居民卻質疑這只是北縣府欲做政績、討好資本主義、再次傷害原住民的手段。吾賽˙撒巫瑪說,溪洲部落旁的土地之所以不在行水區、在地圖裡不以河川範圍呈現,是因為此地在被劃為行水區前,政府曾對這一帶施以土地放領。「當時部落兩旁土地都被漢人領走,而不諳漢人做法的居民則未能把握時機,才有現在爭取就地居住權的問題!」
30年前,溪洲部落無電、無自來水,經過20年不斷向政府要求牽電後,總算在民國90年不再需要靠發電機生活。但吾賽˙撒巫瑪透露,因當地居民無力同時負擔電力與自來水工程費用,經部落協議後,只好決定選擇電力,捨棄自來水。「生活條件確實不夠好。」
其實,生活條件不利並非原住民不夠努力。吾賽˙撒巫瑪指出,都市繁榮加上財團炒地皮,原被漢人剝奪土地的原住民更形弱勢,「房價租金飆漲,低階勞工怎麼買得起房子?」
過去溪洲部落曾遭祝融,後受外界協助,得以重建,對部落居民而言,落地生根的情感更是難以拔除。「種種脈絡,不也代表外界對此地的肯定?」行政院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對此事也極為重視。認為水利局所持河川數據已不符現況,溪洲聚落也應被列為專案處理、就地重建。
該映˙犁百說:「族人就是因為把溪州部落當家,才願意負擔費用經營!」她是溪洲部落青年讀書會的發起人。近幾年隨北縣府意欲迫遷,族人起而訴求保留,也意識到,此地既然是阿美族都市原住民的家鄉,就不能不重視文化意象。
該映˙犁百指出,每年豐年祭前後,溪州部落都會募款建設部落一項公共事務以進行社區營造。如部落入口處的歡迎竹籬、會所前的小米椿精神保壘、公廁等,都是族人胼手胝足鑽營而來。
都市原住民因遷居都市,與原鄉文化產生斷層,生活形態等都與原鄉原住民產生相當大的差異。最明顯的是都市原住民下一代多半不會說母語,或是只會聽不會講。加上受漢文化的影響,許多原住民傳統文化正逐步自生活中消失,猶如失根蘭花。
但在許早以前,該映˙犁百便發起在會所教導母語的活動。部落孩子每週都要到會所上母語課,藉由簡單的活動與生活對話,讓現在仍在學、卻普遍不會說原住民語的都市原住民有語言傳承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離開部落居住的族人只要回來參與祭典,一定二話不說換上傳統服飾。在豐年祭當天,更有搭著計程車從工地趕回參加的原住民青年,他的臉上還有疲倦,卻立即加入歌舞行列。她們口中哼唱傳統歌曲,母語不需制式課程教導,自然朗朗上口,就連5歲幼童,都能跳著極有風味的舞蹈。
該映˙犁百認為,教育部推行的母語教學在原鄉或可進行,但在都市卻因族群過少而面臨困難,尤其下山工作是難以改變的趨勢,再不保存,語言極可能失傳。
就以教育資源最豐富的北市為例,台北市教育局曾針對全市公私立國小發出問卷,調查各校鄉土語言教學實施現況,結果顯示多數學生的母語為台語,母語為客語和原住民語的學生很少而很難開班。這是因為師資難以招募、少數支援教師又缺乏教學經驗,教材五花八門,拼音方法太多,學生根本難以理解,遑論傳承。
根據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目前正進行的「國民中小學原住民教育指標建構、實驗與推廣」研究也指出,在學校教育中,多元選擇途徑及多語言教育需要極龐大經費;在有限經費及人力物力情況下,更需要龐大熱誠與耐心。語言教育是「點滴的文化工程」,但在現代功利主義講求效率與實際的社會中,僅有少數人願意投身語言文化教育的行列,致使真正的多元文化社會遙遙無期。
研究中特別強調,原住民教育實施有其必要性,也符合社會正義中對弱勢的補償原則,但原住民教育的實施卻無法擺脫教育、社會現實與自願論特質的限制。研究也說,原住民經常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為儘速融入主流的社會文化之中,將可能選擇強勢語言作為自己的溝通語言,而忽略自己的母語。
該映˙犁百進一步指出,「以前居無定所時,孩子必須被迫轉學,這讓孩子無法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加上都市原住民普遍從事勞動工作,導致都市原住民家庭對兒童教養疏忽,也易形成嚴重中輟問題。」
對居民的種種疑問,台北縣政府發出說帖指出,為安置此地居民,已在三峽花費3億興建國宅,供部落居民居住。該映˙犁百表示,起初確實有許多居民願意接受,但後來卻發現國宅無法購買、只能承租,又以兩年為限,一旦租滿,族人何處去?「這是讓溪州部落原住民失根!加重都市原住民的種種問題!」
該映˙犁百說,原住民長者多半不會講國語,在溝通上有困難。多年來此地原住民從未接受社會福利政策補助,卻能維持生活,就是源於部落共助的精神;若政府執意要將長者遷至國宅、卻又無法提出相對合理的照顧措施,這些長者極可能在遷居兩年後便流離失所。
而根據原住民基本法第28條指出,政府對於居住原住民族地區外的原住民,應對其健康、安居、融資、就學、就養、就業、就醫及社會適應等給予保障及協助。該映˙犁百認為,溪洲部落居民其實依法有據。
她進一步說明,部落要求就地居住,絕對沒有法律問題與安全問題。雖此地目前是行水區,但居民遠在此之前即居住此地,將來堤防將建於河川與部落之間(堤內),安全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且堤內河川地變更建地也非史無前例。況且,居民要求的就地居住權「並非」要無條件得到土地,而是以租或買的形式,向政府要求合法就地居住。
該映˙犁百表示,1990 年前,溪洲部落由新店市公所輔導開設傳統服飾製作班,之後又在議員及其它單位協助下開設婦女編織等傳統工藝訓練;加上居民平時就以傳統採集野菜烹食,以傳統美食接待外來團體,在發展部落產業方面已有相當基礎。
目前北縣府向第十河川局爭取的1億5千多萬經費,是為打造溪岸風光、親水空間媲美宜蘭冬山河之用。若能進一步結合部落保留與自行車道路線,相信原住民文化更能帶來觀光文化效益,使其永續經營。居民表示,雖然拆遷在即,但不論就法或效益,此地並非必拆不可,希望政府在視在地人的意願,「讓我們有在地居住權!」
當我聽到「迫遷」時,已經不會生氣了。又或許這是進度緩慢的原因?麻木了,關於迫遷,是嗎?和主管討論這件事時,她說了之前到那邊服務的經驗,說部落裡的人住的房子不錯,也有停車場啊,說當時一起到那邊服務的同伴們,開玩笑地說真想和部落族人換房子。主管提醒公平性的問題,比如,為什麼非得提供給原住民在地重建、在裡居住的人來來去去、就算以租代購,金額又如何,畢竟堤防附近地價一直飆漲。
但,不曉得是否歲時季移,總之,當我走在泥濘路上、看見破舊木板與鐵皮屋瓦、充滿「味道」的公廁時,心裡頭只有「如果是我,一定想盡辦法搬走」的念頭。以及,「到底什麼是公平」?於是成文。雖然這裡要保留阻礙重重,但,有些事,還是得嘗試吧。
-------------
坐落於新店溪畔的溪州部落屬阿美族群聚。每到雨天稀泥滿地,除部落內精神象徵,幾乎沒有原民風味;水泥、鐵皮、破舊木板,這是一處違建30年的部落。「可是,這是我們的家!」溪洲部落自救會執行長吾賽˙撒巫瑪強調。
溪州部落目前約有180人,多為長者與小孩。過去年輕人從原鄉下山工作,溪州部落成為暫住之地。雖居住者來去不定,但30年來,部落族人將最重要的豐年祭,在衰敗部落裡年年舉行;每到祭典,從部落離開的住民會重返此地,「對我們來說,有文化的地方,就是家鄉。」然而,12月20日起,家鄉將要消失。
溪州部落是都市原住民困境的縮影。原住民被漢人驅趕至深山,離開初始習於居住之地,加上開發不斷,遷村時有所聞。普遍來說,原住民在家鄉不易找到收入穩定工作。而因經濟弱勢,無法接良好教育。過去台灣經濟發展起步時,需要大量勞工,種種推力、拉力,促使習於勞動的原住民移往都市尋求工作機會,都市原住民於焉形成。
現年71歲的章英雄是最早來到溪洲落腳的阿美族人之一。民國68年他在工作之餘發現新店溪既能捕魚,又可採野菜,近似老家花蓮玉里的自然氣息,於是決定就地扎根。
吾賽˙撒巫瑪說,因族人性喜野菜,自發現新店溪中沙洲上佈滿可食野菜後,養殖雞鴨也陸續出現。當初為擺放耕作農具而搭蓋的工寮,收留不少繳不起房租的阿美族人,隨著工寮越建越大,阿美族人開始聚集此處。但也因新店溪畔屬行水區,違建之名,如影隨形。
台北縣原住民行政局生活輔導員吳振聲指出,此地違建是依據水利法所得結果。除非新店溪「法線」往河川方向後退,否則新店溪洲部落還是違建。吳振聲說,擔心此地淹水,是多年來政府勸導居民搬離的主要原因。原民局主任秘書楊正斌與水利局更一逕強調:「既然違法,就要拆。」
然而當地居民卻質疑這只是北縣府欲做政績、討好資本主義、再次傷害原住民的手段。吾賽˙撒巫瑪說,溪洲部落旁的土地之所以不在行水區、在地圖裡不以河川範圍呈現,是因為此地在被劃為行水區前,政府曾對這一帶施以土地放領。「當時部落兩旁土地都被漢人領走,而不諳漢人做法的居民則未能把握時機,才有現在爭取就地居住權的問題!」
30年前,溪洲部落無電、無自來水,經過20年不斷向政府要求牽電後,總算在民國90年不再需要靠發電機生活。但吾賽˙撒巫瑪透露,因當地居民無力同時負擔電力與自來水工程費用,經部落協議後,只好決定選擇電力,捨棄自來水。「生活條件確實不夠好。」
其實,生活條件不利並非原住民不夠努力。吾賽˙撒巫瑪指出,都市繁榮加上財團炒地皮,原被漢人剝奪土地的原住民更形弱勢,「房價租金飆漲,低階勞工怎麼買得起房子?」
過去溪洲部落曾遭祝融,後受外界協助,得以重建,對部落居民而言,落地生根的情感更是難以拔除。「種種脈絡,不也代表外界對此地的肯定?」行政院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對此事也極為重視。認為水利局所持河川數據已不符現況,溪洲聚落也應被列為專案處理、就地重建。
該映˙犁百說:「族人就是因為把溪州部落當家,才願意負擔費用經營!」她是溪洲部落青年讀書會的發起人。近幾年隨北縣府意欲迫遷,族人起而訴求保留,也意識到,此地既然是阿美族都市原住民的家鄉,就不能不重視文化意象。
該映˙犁百指出,每年豐年祭前後,溪州部落都會募款建設部落一項公共事務以進行社區營造。如部落入口處的歡迎竹籬、會所前的小米椿精神保壘、公廁等,都是族人胼手胝足鑽營而來。
都市原住民因遷居都市,與原鄉文化產生斷層,生活形態等都與原鄉原住民產生相當大的差異。最明顯的是都市原住民下一代多半不會說母語,或是只會聽不會講。加上受漢文化的影響,許多原住民傳統文化正逐步自生活中消失,猶如失根蘭花。
但在許早以前,該映˙犁百便發起在會所教導母語的活動。部落孩子每週都要到會所上母語課,藉由簡單的活動與生活對話,讓現在仍在學、卻普遍不會說原住民語的都市原住民有語言傳承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離開部落居住的族人只要回來參與祭典,一定二話不說換上傳統服飾。在豐年祭當天,更有搭著計程車從工地趕回參加的原住民青年,他的臉上還有疲倦,卻立即加入歌舞行列。她們口中哼唱傳統歌曲,母語不需制式課程教導,自然朗朗上口,就連5歲幼童,都能跳著極有風味的舞蹈。
該映˙犁百認為,教育部推行的母語教學在原鄉或可進行,但在都市卻因族群過少而面臨困難,尤其下山工作是難以改變的趨勢,再不保存,語言極可能失傳。
就以教育資源最豐富的北市為例,台北市教育局曾針對全市公私立國小發出問卷,調查各校鄉土語言教學實施現況,結果顯示多數學生的母語為台語,母語為客語和原住民語的學生很少而很難開班。這是因為師資難以招募、少數支援教師又缺乏教學經驗,教材五花八門,拼音方法太多,學生根本難以理解,遑論傳承。
根據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目前正進行的「國民中小學原住民教育指標建構、實驗與推廣」研究也指出,在學校教育中,多元選擇途徑及多語言教育需要極龐大經費;在有限經費及人力物力情況下,更需要龐大熱誠與耐心。語言教育是「點滴的文化工程」,但在現代功利主義講求效率與實際的社會中,僅有少數人願意投身語言文化教育的行列,致使真正的多元文化社會遙遙無期。
研究中特別強調,原住民教育實施有其必要性,也符合社會正義中對弱勢的補償原則,但原住民教育的實施卻無法擺脫教育、社會現實與自願論特質的限制。研究也說,原住民經常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為儘速融入主流的社會文化之中,將可能選擇強勢語言作為自己的溝通語言,而忽略自己的母語。
該映˙犁百進一步指出,「以前居無定所時,孩子必須被迫轉學,這讓孩子無法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加上都市原住民普遍從事勞動工作,導致都市原住民家庭對兒童教養疏忽,也易形成嚴重中輟問題。」
對居民的種種疑問,台北縣政府發出說帖指出,為安置此地居民,已在三峽花費3億興建國宅,供部落居民居住。該映˙犁百表示,起初確實有許多居民願意接受,但後來卻發現國宅無法購買、只能承租,又以兩年為限,一旦租滿,族人何處去?「這是讓溪州部落原住民失根!加重都市原住民的種種問題!」
該映˙犁百說,原住民長者多半不會講國語,在溝通上有困難。多年來此地原住民從未接受社會福利政策補助,卻能維持生活,就是源於部落共助的精神;若政府執意要將長者遷至國宅、卻又無法提出相對合理的照顧措施,這些長者極可能在遷居兩年後便流離失所。
而根據原住民基本法第28條指出,政府對於居住原住民族地區外的原住民,應對其健康、安居、融資、就學、就養、就業、就醫及社會適應等給予保障及協助。該映˙犁百認為,溪洲部落居民其實依法有據。
她進一步說明,部落要求就地居住,絕對沒有法律問題與安全問題。雖此地目前是行水區,但居民遠在此之前即居住此地,將來堤防將建於河川與部落之間(堤內),安全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且堤內河川地變更建地也非史無前例。況且,居民要求的就地居住權「並非」要無條件得到土地,而是以租或買的形式,向政府要求合法就地居住。
該映˙犁百表示,1990 年前,溪洲部落由新店市公所輔導開設傳統服飾製作班,之後又在議員及其它單位協助下開設婦女編織等傳統工藝訓練;加上居民平時就以傳統採集野菜烹食,以傳統美食接待外來團體,在發展部落產業方面已有相當基礎。
目前北縣府向第十河川局爭取的1億5千多萬經費,是為打造溪岸風光、親水空間媲美宜蘭冬山河之用。若能進一步結合部落保留與自行車道路線,相信原住民文化更能帶來觀光文化效益,使其永續經營。居民表示,雖然拆遷在即,但不論就法或效益,此地並非必拆不可,希望政府在視在地人的意願,「讓我們有在地居住權!」
留言
即使從小就知道有這一區
卻也感到無力感
天性樂觀的阿美族
在這塊土地上
就算外界對我們看似貧窮一族..
我仍要感謝黎百老師的努力
加油噢,希望溪洲部落可以保存下來!
現在才知道這件事
如果有空希望能幫點忙
借轉這篇
感謝<(_ _)>
這是原民台的反應要感謝漢人馬英九說我們不是人讓大家忽然的注意到溪州的問題.我看是拆定了,不要忘記烏來的紀念碑不也是說拆就拆,漢人真的有在意我們的文化嗎當然沒有,可悲的是我們自己的族人更加是冷漠以對,原民台的創立是要為我們原住民發聲的,看看他的聲明,只能說對族人原民台的反應跟馬英九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