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本消失的樂生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正當教育部強調教科書應建立主體意識、深入認識台灣的同時,教育部所轄的國立編譯館,卻「建議」南一出版社撤下國小社會第4冊教科書中,今年由網友發起在蘋果日報刊載的「要做事,做好事!」保留樂生90%方案說明圖片。
「部落客˙救樂生」發生在今年3月,樂生院拆遷問題被公部門以保留數字誤導,加上未受媒體重視,導致民眾摸不著頭緒,一群關心樂生去留的網友在 社會性書籤「黑米」上集資,一天內募集4百多位網友捐助,於蘋果日報刊登部落客Wenli的手繪圖,清楚說明樂生保留自救會提出的保留90%方案。
9月底,Wenli透過部落客How轉達南一書局編輯吳宜芬的來信。這封信原收件人是發起集資的部落客董福興,信件中表示,希望在小四社會課本 《家鄉新挑戰》這項單元中提及樂生保留議題,並在課文內引用Wenli的手繪圖,以「對於台北縣新莊市樂生療養院是否保留的看法,人們意見不同。」做為圖 說。
Wenli欣然同意,「像樂生這樣還在發生中的議題,是一個很好的範例,告訴我們的下一代曾經生過這樣的事情。」Wenli很快聯繫吳宜芬,上傳檔案到南一出版社。
台南編輯部國小文組組長黃安志說明,教科書不一定要舉樂生保留為例,只是恰巧在「家鄉文化的衝擊」這一章節提及古蹟或具歷史意義的建築經常因時代或環境變遷而面臨拆除,而樂生保留頗受矚目。
不久後,董福興卻接到南一出版社的電話,表示「依照教育部的審查意見,我們必須把該圖片刪除才能通過。」教育部的舉動深深震撼當初集資的部落客 們。Wenli不解:「難道這份文件—由4百多位不特定多數人集資、對於冥頑不靈的技術官僚與媒體機器小小的抵抗—不值得出現在國小社會教科書當中。有關 於樂生事件非官方說法的存在,也不適合讓我們的小學生知道?」
國立編譯館中小學教科書組主任楊國揚說明,南一出版社第一次送審時,因引用許多抗爭照片,審查委員認為表達不同意見或解決問題的途徑很多,「若用抗爭照片,好像在告訴孩子抗爭就可解決問題。」,因此「建議」南一出版社納入其他表達意見的圖片。
南一出版社收到審查意見後,將抗爭圖片更換為「要做事,做好事」的圖片。楊國揚說,當初圖說寫著「支持樂生保留的人們利用媒體廣告…」,因出現「廣告文宣」,審查委員才認為不妥當。楊國揚認為,教科書不該表達單一訴求,應有「多元」思考,出版社應用「中性」的圖片與字眼。
Wenli質疑,為何教育部能一邊從教科書、考試內容、古蹟牌樓裡清洗過去的錯誤,但一方面又阻止樂生這種富有人權、社會、教育意義,與土地息息相關的案例?「況且課本甚至沒有對這張手繪圖做出任何主觀評述,只有中性描述。」
黃安志表示,當初在教科書中放了3張照片,其中兩張是屬文化地景照片,第3張就是「要做事,做好事!」的說明圖,編者希望透過廣告的例子告訴學生,當家鄉文化遭遇衝擊時,公民可透過此種方式表達看法。
楊國揚說,雖樂生療養院被認定為古蹟,但部落客刊登的並非樂生療養院本身,國編館不是針對樂生療養院而要求出版社刪掉圖片,只是想強調教科書不該出現媒體廣告且表達單一訴求,建議可換圖片,或是找相對立場以表示中立。
黃安志表示,雖國編館沒有強硬要出版社刪掉,但一時間也找不到另一方立場做持平呈現,因此向Wenli與董福興以「教科書內容有所調整,照片在調整後較不相關,因而撤下」為由,避開樂生療養院議題,換成嘉義稅務出張所在民國91年因興建大樓而拆除的圖片。
北市教師會總幹事羅德水對南一出版社最初願意將樂生療養院納入教材表達高度肯定,「即使放抗爭圖片也不為過。」羅德水認為,只要出版社交待來龍去脈、有清楚圖說,對孩子來說是很好的機會教育。
羅德水指出,過去教科書中從未強調抗爭,出現抗爭圖片也都是誤導的內容,根本是以國家機器壓制公民聲音的做法。羅德水不解,過去是公會,現在連公民以刊登廣告表達意見也說會誤導學生,「不然到底要怎樣?根本是刁難!」
在羅德水眼中,這次國編館的做法仍是以國家高權在審民間版教科書的意味,「既然是審定本,只要是事實、講得出道理,沒理由『建議』。」他強調, 一綱多本精神就是讓老師按專業自主權去判斷什麼教材對學生有益,即便通過版本採用抗爭圖片,相信在資訊多元的時代,老師也會收集補充教材,帶領孩子試圖了 解事情的全貌,這次事件,再次突顯教科書多元聲音的不可能。
----------------------------------
【記者胡慕情側寫】如同部落客Wenli所說:「『對於台北縣新莊市樂生療養院是否保留的看法,人們意見不同。』這種不帶惡意的敘述,都無法延續給下一代,這樣的社會教育標準,除了少了萬惡共匪、人類救星以外,和舊時代相比,到底進步了多少?」
類似樂生保留事件這種弱勢議題在課本上消失並非無前例,翻開教科書,無論一綱多本或一綱一本,都不難找到「教育部判斷下一代不可能有能力在官方與非官方說法中找出真相,為了保護他們不受『雜音』污染」而封殺、忽略不同聲音出現的可能性。
舉例來說,龍騰版高中公民課本第二冊主軸介紹我國法律,卻只將重點放在憲法、民法與刑法,忽略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勞動法和社會福利法,讓學生的勞動意識一路缺席。
又如翰林版社會課本上刊出2003年台鐵罷工投票的照片,在文字敘述卻為「集會遊行」這種去脈絡化的解說,錯失讓學生認識工會罷工權的意義。更 有甚者,將「集會遊行」與「暴力」或「違法」畫上等號,如康軒版國小社會刊出一張集會照片,畫面上卻是鎮暴警察手持盾牌和「警告:行為違法」的牌子。此種 圖片挑選不啻在暗示學生「去集會遊行,可能會被警察抓!」
教科書的案例反映出版商與審查單位的意識型態。人民基本權利的部分不但付之闕如與被誤導;就連曾以刊登廣告、曝露正確訊息,引起民眾關注,迫使政府正視樂生保留爭議的「公民運動」,都被以「廣告文宣不宜出現在課本」為由,被建議撤換或修改。
雖國立編譯館並無強硬要求出版商撤換,但送審者面對審查委員提出的「建議」,不可能毫無壓力,審查者為迎合審查者的意識型態,只求教科書過關。
檢視一路走來的樂生保留運動,不難理解爭議其實發生在民眾普遍對人權不認識。這些概念是因為教科書過度頌揚或遺漏所造成,兩者之間的多元性不被「審查者」重視,才導致公部門得以一再二分、簡化,及至最後的「無所謂」。
若教育的初衷是為了讓學生透過理論,結合自身經驗不斷反思而發展出新的觀點,我們不得不質疑長久以來教科書審查制度的缺口。同質性高的學者與委 員並非沒有專業,但若國立編譯館館長藍順德以「不是什麼人都可以進來」為由,排除勞動家長聯盟與教師訴求「應有勞工跟人權的委員在審查委員會內」的要求, 我們又如何相信,多元社會的氛圍跟教育解放是可能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