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視碳減量 工業局力推高耗能產業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為期兩天的能源會議側重核能為「低碳」能源,但若政府無心調整產業結構,即便核能為「無碳能源」,對台灣整體環境與經濟永續並無助益。


能源會議希望打造「打造低碳產業經濟」,但只談如何促進「工業區生態化」、鼓勵產業使用「最佳可行性技術(BACT)」、「鼓勵產業減量」,卻隻字未提工業局仍力推石化產業的真相。


去年10月一次石化產業檢討會議中,工業局認為,石化廠家數約50家、員工數達3.3萬人、產值1.63兆。因石化產業屬資本、技術密集工業,產業關聯性高,加上國際乙烯產能還在成長,有必要投資。


石化工業耗能耗電


台灣綜合研究院評估,在工業局的架構下,即便三輕更新,仍有很大缺口,政府應考量是否有興建輕油裂解廠必要,以便在2025年使乙烯自給率達100%,之後三輕果然在今年環評通過、五輕也蠢蠢欲動。


工業局認為,即便目前石化業製造的二氧化碳每年達3,285萬公噸,但可以改善;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徐光蓉質疑,光六輕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就近4千萬公噸,全台石化工業只排放3,285萬公噸其實「遠遠低估」。


據台電統計,民生用電占全台總用電量18%;去年台電推動用電下降減電費政策後,用電量大降;但最耗電的工業部門幾乎沒變,顯示民眾願意配合環署提出的「節能減碳無悔政策」,耗能產業卻不願「無悔」。


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痛批,政府將高耗能的六輕五期、國光石化被當成救經濟風暴的工具;加上彰火、林口火力發電廠、大林電廠推動,2012年的碳排放量要比現在多20%,總統馬英九提出2016至2020年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到2008年根本做不到。


去年台綜院與環保團體針對能源政策進行評估時,也做出在去年11月將能源政策提送環署進行政策環評決議,至今沒有進行。當時台綜院強調不會放棄再生能源發展,預計2025年再生能源可發8,450萬瓦的電量;再配合2009年核四順利運轉、核一、核三正常除役,低碳能源使用效率可由現行43.2%提高至 50%。但在全國能源會議中,這些結論全被推翻。


能源局官員私下透露,全國能源會議中「低碳能源占55%」的願景,是建立在核一、核二、核三廠都延役且核四如期運轉的前提;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表示,若核一至核四都運轉,「現在通過的電廠開發,包括大林、深澳、林口、彰工,都不須運轉就足夠2025年全台用電。」


迴避碳排放總量管制

李根政直指,從全國能源分區會議至大會實質討論,皆迴避總量管制。「即便提升效率,沒有總量管制,碳排放還是成長」。李根政質疑,能源會議議程中所有意見幾乎都是非共識,「行政院應該告訴民眾,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減碳?」李根政表示,政院希望針對能源產業進行政策環評,卻護航高碳排放、力推中的國光石化;而國光石化是否興建並未取得社會共識,「現有環評審查至少要停止。」


環團認為,核電廠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建立在「替代燃煤機組」的前提下,但核電廠至今並無達成減量,反而促使耗能產業再開發、碳排放增加,根本毫無貢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