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會議走樣 聚焦核能產業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台灣經濟能否永續,倚賴能源、產業政策如何建立。但全國能源會議第二天,討論題綱雖為「能源產業」與「能源產業發展」,實質討論卻為「核能產業」。環團痛批:根本是既得利益者大玩利益分配遊戲。
永續會委員周春娣痛批:「環境保護只提核能是錯的。」環團指出,全國能源會議前置會議中,雖已取得發展再生能源共識,但實質投入的討論付之闕如,反以「新核能科技」及扶植核能電廠與周邊零組件產業為重點。
加入核能教育洗腦
原子能委員會希望在國中小教育中,比照奈米國家型計畫(K12)加入核能教育,讓孩子認識核能是永續能源、於大學開設核能相關課程以發展技術等內容,讓環團痛批,這是藉教育「洗腦」,「核能是過渡工具」只是假話。
原能會副主委謝得志說明,核電廠根本不該列為討論重點,「現在不是我們要不要核能的問題,而是『已經有了』」。謝得志指出,關注核能未來發展,可望降低民眾對核廢與核安的疑慮。
降低用電需求減碳
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長葉陶然直指,以台灣現況,初期要達有效減碳,只能靠提升發電效率跟降低用電需求。葉陶然表示,CCS碳補捉技術,要到2020年後才能成熟。
葉陶然說,再生能源包括風或太陽能,目前負載量不夠大,其他能源研發有待開拓。他認為若不認同核能做為減碳工具,減碳根本是一場空;屆時即便投入再生能源發展,因應全球對減碳的壓力,也將把無法減量的壓力轉嫁到未來,恐會增加碳稅,「台灣承受不了」。
不過,風力發電公司英華威代表馬維麟痛批:「核能是死亡能源,還要教育孩子是好能源!」馬維麟指出,台灣投入再生能源比歐洲晚10年,歐洲早以天然氣跟風能為主要能源,在2006年已下降21%的二氧化碳,比京都議定書規定還嚴格,甚至簽署反核、脫核的協定,不解原能會的堅持何在。
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余淑美指出,台灣有22萬休耕土地,適合發展生質能,稻穀、甘蔗、玉米、甜高粱等。余淑美說,運用新技術,不會有食物變燃料的倫理問題,反而可達生產糖、飼料,以及纖維素當生質酒精的效果。
經濟研究院代表左峻德也說,政府推動種樹以減碳,不如種甘蔗,畢竟種速生樹還有外來種入侵疑慮。綠黨代表高成炎則提出台灣地熱蘊藏不比冰島差的意見,建議中油及核研所投入研究。
強化核電廠的安全
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徐光蓉同意原能會關心民眾安全所以須強化核電廠的安全。不過,徐光蓉強調,是針對「現有核電廠」進行更新時程、廢棄物如何處理、及建立由民間團體決定假設性攻擊目標、時間與方式的核安演習。
徐光蓉說,提升核能安全跟促進民眾對核能的了解,不是新增電廠及現有核電廠延役;環團強調,核能是否為「無碳能源」在大會沒有共識、核能因技術、原料都仰賴進口,也非「準自產能源」,建議現有核電廠除役,投入再生能源發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