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審國光石化第五次的專案小組環評審查,簡單說就是國光石化再講一次前面四次初審講過的東西(對我來說則是講差不多它在台西要開發時講的內容);唯一有改變的是,回應了總統馬英九南下之後,環保署提出的開發底線,包括溫室氣體零增排,以及海水淡化的選項。但這些回覆依然是隔靴搔癢:會努力做到降低溫室氣體、如果大度堰真的無法過關,就會採海水淡化。基本上,是多次會議以來委員的提議,終於被納入「備案」的考量,但這與國光石化「承諾」完全做到而能通過開發,還是兩回事。


海岸漂沙影響地形的部分,國光石化坦承做不到補償、不確定自然能否自然復育;針對中華白海豚的說法,不提轉彎,則說工業區不會完全阻隔白海豚棲息覓食的廊道;健康風險忽然間坦承自己低估(雖然還在辯駁低估的理由、爭辯方法學的問題);經濟效益更是持續各說各話。


馬英九南下前,國光石化的回覆也差不多是這樣,但前四次專案小組一直無法作成結論,今天忽然卻說要兩案並陳,也就是,將有條件開發與否決兩個選項,一起送入環評大會審查。


早該可以決定的會議內容,遲至今日,關鍵明顯是政治壓力;正如「資深石化媒體工作者」黃世澤所說:「是馬英九把國光石化這個植物人拔管。」其實,早在今天的會議前,會議主席蔣本基就私下表示「今天不會有結論」,雖以「環評委員沒有全部出席為由」來解釋這項「預知」,但環評的專案小組(環委與專家學者共同組成),本來就可以作成決議、送環評大會參考,通常環評大會也會採納專案小組結論。今天的會議,卻在多數學者明確表達疑慮之下,如中科四期的放流水問題,「兩案並陳」環評大會審查。


有沒有政策決定?從國光石化在雲林及至彰化設廠的比較就可一窺究竟。國光石化在雲林設廠時,由於環評委員出身環保團體或對環境友善的學者,一度被行政院稱為「重大開發案的絆腳石」,國光石化在她們任內審過一次、被羅列出許多問題,接著在第七屆部分環評委員的堅持下,把國光石化送入嚴格的二階環評。


提出開發、在環評初審程序卡死死,國光石化當時抓狂表示不願意投資、威脅出走;不久後,彰化大城政治頭人表示要歡迎國光,行政院立刻下令要求環保署「建立投降機制」,讓國光石化可以直接進入二階審查。


國光石化早在2005年時,就被行政院永續會要求必須進行政策環評,因為台灣缺乏整體石化產業政策評估,且在六輕興建之前,一度有檢討石化擴張的政策,但六輕興建之後,中油喊出更新、六輕五期還要擴張、國光石化更宣布想要投資;這些耗能開發案,若沒有整體政策環評,根本難以釐清台灣的環境容受力到底足不足夠。


有趣的是,就在三輕更新案提出、國光宣布要繼續投資的當頭,工業局卻委託台綜院進行石化政策環評的討論。當時開了多場討論會,受邀者包括台灣環保聯盟前任會長、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台大公衛系教授吳焜裕、環保團體、甚至永續會委員陳曼麗,她們都明確表達,石化擴張對台灣環境的影響,意即,早在2008年時就針對台灣環境容受力與區位發展適宜度,對石化擴張喊出檢討的聲音。


不過台綜院長吳再益卻支持石化擴張,不久後,三輕更新通過、八輕宣布興建;而在前陣子國光石化爭論經濟效益的當頭,工業局忽然間提出延宕許久的石化政策環評,想當然爾,結論還是要擴張,而當時反對擴張者的擔憂,並沒有被納入。值得注意的是,這份報告的主筆者,還是現任的環評委員,也就是吳再益。


如果,當時本著專業審查開發案對環境的衝擊,且沒有接受任何委託案件,在環評會上反對開發就叫做「絆腳石」,甚至被要求「利益迴避」;那麼吳再益到底該用什麼形容詞來形容?


更別說膾炙人口的吳敦義之白海豚會轉彎、環保署長沈世宏之國光石化會讓人民壽命更長,以及水利署中水局,這個人民納稅錢養的單位,說出「只要(提供國光用的)大度堰可以通過,要我們做什麼都可以」等言論。此時的大轉彎,如果不是政治決定,只能說是今年已經先行取走台灣白海豚死亡「扣達」數的那隻阿豚,冥冥之中,在保佑吧。


無論如何,能把「國光石化在彰化」的議題先結束掉是好的,無論它會不會死灰復燃,至少中部地區,確實不宜。下週一,我們的島將播出「國光石化變變變」的特別節目


最後,想要提另外一個「天下無敵」的案例,也就是文中提到的「資深石化媒體人」黃世澤。他多次出席支持國光石化的會議,多半使用媒體身分登記入場,但發言時並沒有特別強調他的媒體人身份,只說他曾經反過五輕;直到日前他以新新聞副總編名義為中油寫廣編稿,才引發大家的注意,並受到環團與部分輿論的抨擊。當時新新聞表達不滿、表示再犯將除名,之後他則改頭銜為「曾任經濟日報記者、主跑石化」。


黃世澤被抨擊時,曾有人質疑,難道他不能與新新聞立場不同,或是必須都是反對國光石化才叫媒體人?但問題不在這裡。我從來不覺得做為記者可以沒有立場,或是根本沒有立場。但立場必須是「觀點的切入」而非謾罵或喜惡。檢視黃世澤的廣編稿,並沒有針對「環保團體反對的原因」進行檢視再批評,而是以「都是同一批人」、「反對國光在台灣而不管國光去大陸」對環保人士貼上「非真心愛環保」的標籤;緊接著,又用錯誤的資訊,污衊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的健康風險評估模式是「自創的」,事實上,莊老師的評估模式,在環保署的不公開會議中,是被環保署接受認可的。更別說什麼環保團體只返國光不反六輕,如果這也屬實,台塑黑心球獎還真不知道是頒給誰的。


諸如此類的例子我不再列舉,簡單說,我認為媒體人不是應該沒有立場,而是必須在現場「檢視所接受的資訊並確認它的可靠性」,再向受眾傳播;黃世澤的廣編稿,顯然不負責任,且有意以「新新聞」的招牌,增加其可信度。


我以為,在上次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之後,黃世澤會比較收斂,但他證實了天下無敵的古諺,也就是,他今天頂著「記者」的身分,向環保署公關科申請入會議現場,卻在會議進行到一半之後,換了個身分,成為一般民眾,去登記發言。但依環保署這次議程進行的方式,正反雙方陳述意見者,必須在另外兩間會議室等待、只有媒體記者、委員、開發單位(要報告)及機關代表可以在會議室內「一直待著」,淡黃世澤以遊走兩種身分間的方式,不斷待在會議室內,並且在反對方發言時,出言挑釁。


我算是環保價值很清楚的記者,但我從來沒有在會議進行的當頭,挑釁發言者。因為當下,我掛著記者的身分,我必須是不介入的紀錄者。當下我很不爽地出聲質問黃世澤,不過他很激動地把自己的鞋子拆下來,不知道在表演什麼;於是我要求環保署綜計處處理,卻沒有回應。問公關科,卻想息事寧人;我出口質疑:所以我也可以拿媒體證進來,再去登記發言嗎?公關科居然回我:「可以啊,你可以去登記。」真的是滑天下之大稽。幸好環保署事後改善,把黃世澤請了出去,並告知他日後只能選擇一個身分。


天下無敵的招數,不是人人學得會。不過,學不會的人有筆,有眼睛。繼續變,就會有人繼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