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著小老鼠的臉,卻有像豪豬一樣的刺。帶著反差萌的刺蝟,因為網路影片的流傳,也成為近年竄紅的新寵。但牠們的都市歷險,並不順利,有著可愛外表的牠們,有時也和爬蟲動物,有著一樣的命運。

從同學那裡接手刺蝟浩克的陳采琳,剛開始將浩克養在小小的爬蟲箱裡,直到母親張如文來學校探望,才把浩克接回家中。一開始張如文想把浩克放養在家,但因為刺蝟是穴居動物,經常找洞躲藏,讓張如文遍尋不著,為了避免發生意外,他們只好又讓浩克住回整理箱。

無法放養,又不忍浩克不能生活在自然環境,張如文的丈夫曾想把浩克放生到山裡去,遭到其他人強烈反對。「因為牠被人類養很久,就算放回自然也無法覓食,像是判牠死刑的感覺。」

留下浩克,決定養牠終老,但這並非所有刺蝟飼主的選擇。

周沛薇和一些朋友在臉書經營刺蝟飼養交流社團,發現許多飼主僅因為刺蝟的可愛外表就衝動飼養,卻不知道刺蝟本性膽小,與人的互動,沒有想像中高。因為期望的落差太大,導致很多刺蝟被丟掉,淪為流浪動物。

被棄養的命運,在各種動物身上出現。在網路上有19萬人追蹤的網紅胖福,吸引許多人起心動念想要飼養。但飼主陳萱瑜說,浣熊非常不容易跟人培養跟建立感情,一旦不受到浣熊信任,甚至會對飼主有攻擊性的行為,比狼犬還要可怕。棲地在森林的浣熊需要寬敞空間,但許多人卻選擇將牠關籠飼養,使牠們產生刻板行為。陳萱瑜說,這不僅對動物造成壓迫,也會讓牠跟飼主難以培養感情。而一旦浣熊不討飼主喜歡,經常面臨比刺蝟更悲慘的命運。

犬貓若被棄養、被食用,總會引發軒然大波。但這些外來寵物卻因不列入特殊寵物業管理辦法而缺乏保護。被排除在管理範圍,除了棄養責任無法追究,也可能因為動物引入管道來路不明而衍生疫病風險,導致動物被大量撲殺的情況。

目前林務局嘗試建立黑白名單來管理輸入動物、避免佚失風險,但這樣的管理制度並不涉及特殊寵物的福利保障。

根據農委會畜牧處統計,2017年台灣家戶家犬飼養比例佔18.37%,家貓是6.52%,非犬貓類寵物則是11.25%。在非犬貓的寵物品項中,水族佔60.23%、鳥是18.59%、鼠是6.78%、兔是3.96%、爬蟲佔2.7%、雪貂是0.43%、刺蝟是0.4%、蜜袋鼯0.35%、昆蟲是0.57%,其他類共佔6%。這些寵物除了輸入自國外,另一部分則靠業者在台灣繁殖。早期從事動物活體輸入的Kevin在五年前轉型培養特殊品系的蜜袋鼯。

蜜袋鼯和袋鼠是遠親,都是有袋目動物。身體兩側有滑行膜可以幫助牠們在樹林間滑行。原本的花色有點像松鼠,Kevin繁殖的是奶油色的蜜袋鼯。

不同動物需要的繁殖環境差異很大,如果缺乏嚴格把關,很容易影響動物健康,而繁殖品質的好壞差異,更直接影響動物的生命權益,其中刺蝟特別好發腫瘤。而台灣缺乏特殊寵物專科醫療的情況,不僅讓動物的就醫異常波折,龐大的醫藥費也往往不是每個飼主都願意負擔的。

能被人工繁殖的野生動物,是否就適合當作寵物?外來動物牽涉的問題,廣及入侵、疫病、動物福利等龐大問題,在動物與寵物的擺盪之間,考驗的是人類對生命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