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跨國聲援再平常不過,但台灣警方仍拿著戒嚴時期的法條,對待來台聲援的香港記者張翠容;媒體記者甚至對口出惡言,恫嚇保護張翠容的學生,威脅要提出告訴。


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指出,當天晚間播出的電視新聞中,媒體記者以「本來是採訪的記者,但一時情緒激動,竟上台表達支持」、「為和平的遊行留下一個不完美的小污點」作為旁白,不加以求證並播放與事實不符的新聞,反映媒體的千瘡百孔。


主流媒體看不見的真相

張翠容觀察,台灣媒體喜歡衝突的畫面,失去聆聽講者的話,並缺乏向閱聽眾報告真相的專業,「發生在我身上的是花邊新聞,但媒體卻擴大報導。」有個部落客直 指:電視對公共議題的分析還停留在戒嚴時代。苦勞網記者卞中佩相當同意,認為主流媒體處理415遊行的態度相當惡意,「主流媒體面對行動者以身體對抗國家 機器時,是完全作賤、看不起的。


卞中佩直指,樂生案的作用就是看到社會的千瘡百孔,所謂的轉型非常表面。他說,樂生保留議題延燒,許多人開始形容這是「樂生世代」,卞中佩並不贊成。他指 出,樂生是跨世代的事,與其以「世代」形容,不如說是「樂生學校」,運動參與者從十多歲到90幾歲都有,「媒體不應小看每個年齡層的生命經驗。」


媒體陷入客觀中立迷思


許多人質疑,張翠容以記者身份來台觀察,卻被介紹而上台發言,究竟有無媒體的「中立客觀」專業存在?輔大心理系教授何東洪認為,「客觀是報導者跟行動者間 的主客關係,中立則做為所謂職業立場。」他表示,媒體如何擺放自己的說話位置若沒搞清楚,就會一直陷入所謂客觀中立的迷思。


青年樂生聯盟成員張馨文認為,記者的特權建立在社會對記者的期待,「記者應該對事實強力苛求。」她表示,社會對記者的「評論」並不會特別要求。國際勞工協 會總幹事吳靜如補充,描述事實並不簡單,「一個記者為讀者理解世界,應深度理解事件脈絡。」假設事實被定義在「看得見的淺度事實」,稱不上專業。


張翠容表示,無論在哪一個專業都應該聆聽「自己心裡頭的聲音」,記者走到現場、看到事件、有了看法,自然會從看法延伸出立場。她舉例,許多記者在戰爭現場,會厭惡戰爭而有反戰立場,「但不會有人批評這叫不中立客觀」。張翠容反問:以色列軍人拒絕殺人,難道就是不專業?


管中祥指出,主流媒體報導樂生看似「中立客觀」,但在切割所謂中立客觀的分界線時,「就是不客觀的過程」。他表示,若現已是資訊公開社會,也知道有所謂雙贏方案,卻被國家機器或是媒體以這種「中立客觀」的方式而營造成對立的狀態,「那麼所有能享受到雙贏的人都是被害者」。


卞中佩說,從樂生事件出發,可讓大眾反省,「我們要怎麼面對未來的台灣社會」,也許很遙遠、很困難,「一個月前,大家都沒想到我們的敵人在這一個月來必須變軟弱。」卞中佩認為,從樂生衍伸出的各種議題,大家都應該談,「不要小看我們握住拳頭揮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