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半年】小林拒大愛

(災後半年,仍有不少小林村民回到事發地點祭拜、遙念小林村與家人。)



政府重建政策混亂,使得災民面臨現實生計問題;將主導權讓給慈善團體的重建手段,更讓災民面臨輿論壓力。莫拉克風災慘遭滅村的小林村民,災後至今仍無法重建村莊,更被怪罪為「不知好歹」。


滅村前的小林村,可分為「村南」(1到4鄰)、「五里埔」(5到8鄰)、「村北」(9到19鄰)三大聚落,其中村北9至19鄰就是滅村之地。風災後,小林居民想重建家園,卻因種種情感與現實條件問題,重建之路備受限制。


滅村 卻無毀損證明

小林滅村後,政府承諾重建,目前僅有五里埔基地,因基地難現小林村原貌,多數居民希望爭取他處土地重建。


希望在五里埔之外重建的居民,曾希望在慈濟大愛村基地月眉農場重建。重建基金會副執行長陳振川轉述慈濟意見:「為避免災民有『差別之心』,除非興建相同房屋與聚落形式,否則無法提供協助,也不會將土地提供給小林村。」


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進一步表示,外傳小林村民不願入住大愛村,都是「媒體亂報」,據他了解,有很多小林村民申請入住。


但高雄縣府統計目前小林村倖存的248戶,僅30戶要入住大愛村、70戶要到五里埔,剩下150戶則想另覓土地。


讓人訝異的是,大愛村已落成,遭滅村的小林村多數居民卻未拿到房屋毀損證明,導致申請入住的小林村民無法入住。何日生表示「慈濟已預留160戶小林村戶數」,據了解,興建工程也已動工。小林村民認為,慈濟此舉會分裂欲重建及欲進住大愛村的居民。


記憶中的那條街

小林村民宋燕誠指出:對在外地工作的小林人來說,小林村的長街,是所有村民的記憶。對小林村民而言,除了急迫的「居住空間」外,重建還包括如何恢復「聚落」與「文化」的問題。他不否認小林重建議題至今讓外人覺得「要求太多」,但他強調,她們有「非滅村者」不能體會的堅持。


「在外地工作的我們,災害發生時來不及回去。所以非常想要重建小林。」在旗山從事勞動工作的宋燕誠,因在小林村無法謀生才外出;這幾乎是所有小林村青年一代的宿命。


外出的年輕人,童年或唸書都在小林,對她們而言,不管多不如意,只要回到小林村就什麼都不用煩惱。在小林的長街上,彷彿每個人都是親戚,自家沒煮飯?只要帶筷子就有得吃。


小林村的建築有三合院、一般樓房、土角厝等形式。以宋燕誠的家為例,至少有兩棟房子連排,還有圍牆種花、種菜;後山則種水果、養雞。「水果也沒分誰種的,很一家。」


但大愛村房子跟房子間距僅3米。打開窗就直面鄰居,沒有任何種菜空間。許多居民直言:「慈濟蓋的房子像宿舍。」小林村民強調,自己不是一定要慈濟援助,只希望獲得一片空間。


高雄縣建築師公會估算,以小林村民想像的自力重建預算,僅約2百萬。「若想蓋好一點、錢不夠,我們貸款也願意,我們沒有要佔人家便宜啊!」宋燕誠說明,小 林村民希望獲得10公頃土地讓小林街景重現:「五里埔基地為扇形,和小林村不同;且五里埔只能住約80戶。若硬要住在五里埔,得啟動強制徵收手段。」


宋燕誠說明,選擇住在五里埔的居民,多數擁有土地、不願放棄;住進大愛村的30戶居民,則是因遲遲未拿到房屋毀損證明,擔心無屋可住。


「想重建卻不願住在五里埔的我們,是因無法承受每天起來看到遺址,就忍不住想像土石如何淹沒家人!」風災讓許多人失去長輩和幼兒。35歲的宋燕誠痛失兄嫂與母親,大嫂腹中還有7個月大的胎兒。「出去打拚是想讓家人好過,但家人都沒了,真的會想:『那我出去是幹嘛?』」


小林村民劉國顯表示,居民都很想重建小林村、活在小林村、發展產業。宋燕誠表示強調:「我們想要自己在這邊生存。和倖存的家人一起生活、不想再分開!」小林村民抱持著這樣的想法、辭掉外地工作、將重心擺在重建,但重建之路卻遙不可及。


土地是慈濟的嗎?

小林村民不解,月眉農場屬國有地,為何慈濟以所有權人自居,不許土地分用?陳振川解釋:「慈濟希望災民尊重慈濟。小林村不願意讓慈濟蓋同樣形式的房屋,人家當然不願意。」


陳振川補充,只要小林村的人可以找到地,政府也願意徵收供小林重建;再不然,至少還有五里埔。但高雄縣政府對小林村民說:「不會提供任何土地給你們。且慈濟一定要住滿。」陳振川透露,若災民不願到五里埔、也不選大愛村,重建條例3年援助期限一到,「災民得自己想辦法」。


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林碧玉對「為何不願和災民共享月眉農場這塊國有地」的提問,僅面帶微笑回答:「我只跟真的災民說話。」立刻走開。何日生隨後強調,真的 有很多小林村民要住進大愛村,慈濟願意跟居民溝通。但當追問若與小林村民溝通後,居民仍希望自力興建與目前永久屋不同格式的房子,是否可行?何日生未正面 回應,只說:「要看她們是多數還是少數。」


空間凝結記憶

宋燕誠感嘆:「一個人走到這、只剩記憶、只剩我一人獨活,如果這樣還不算災民,我也不知道怎麼說。」小林居民透露:「從以前到現在,慈濟都很強硬。」宋燕誠轉述,慈濟對於小林村民想保留回憶與文化的回應是:「文化是因有人才有文化,只要住進大愛村自然就有文化。」


研究空間的學者畢恆達曾說:「空間凝結記憶。一位心理學家拜訪兒時居住地,他站在門前矮牆前,企圖尋回兒時歡樂記憶,但他始終無法憶起。他用手撫摸牆面,進而爬到牆上,熟悉的身體動作讓記憶排山倒海而來。他說記憶不在腦子裡,而是在牆裡面。」


小林村民強調,重建小林街景才能讓她們保有記憶。「別的災民有故鄉能回去,我們什麼都沒有,所以想把它重建回來。要求真的不多,一個重建空間而已,能不能不要跟我們計較建築形式……」村民們希望社會和慈濟成全他們想家的心願,讓小林村早日重建。(待續)

留言

Earthqueck寫道…
哀~這年頭連謊話都可以光明正大講阿....
無言....
yulurng寫道…
鄉下老家被徵收建中二高
每年掃墓時總繞路看一看,不見老家房舍、菜園、屋旁果樹,僅見屋後小河,還有再長大了十年的榕樹...
然而,回憶如幻燈片般湧現,記憶裡的場景也僅存在記憶中。
匿名表示…
高雄縣政府治縣怠惰是縣民心中永遠的痛。
災民想要免費取得永久屋的土地權和建物權,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記者去翻翻法規和訪問官員就能清楚了解:永久屋是以產權換產權(不是一比一的比例換)。
所以,自立自強才是王道。
linivy寫道…
你好
非常謝謝你的的網誌紀錄與分享
因為你的文章
讓我感受很深 很深....
所以想將你的網誌分享在我的無名網誌(linivy907)裡
不知你是否願意
我是用網址複製貼上的方式
如果你願意的話我才會張貼
所以基於禮貌上
我想徵詢你的同意.
Chyng寫道…
linivy:
這個部落格上的公共議題都歡迎附出處自由轉載:)
david表示…
我不認同這篇的論點,加入重建工作的並不是只有慈濟而已,世界展望會等慈善軟體也有參加,只是慈濟建得速度比較快而已,而且,這是慈濟到處募款所籌集到的經費,政府可沒有出一毛錢,社會大眾願意捐錢有慈濟管理做服務社會的事,因為他們認同慈濟的目標。現在原住民說不住叫不住,可以!!你現在是沒有房子的人,居然還可以要求東要求西,我覺得非常可笑。這畢竟是個開始,難道不可以通融一下?你們就這麼委屈?好像大家都該照著你們的話去做一樣!!你們不想住是你們自己的事,不要再以保護文化來做藉口,非常令人厭惡!!請注意!!這是社會大眾的錢,並不是你在叫別人幫你裝潢你的房子,說甚麼"慈濟要我們這樣做,我們也這樣做!"世界上有多少遊民沒房子住,你還可以在這邊挑東挑西,好像是大家欠你們一樣!!你們說要蓋12座教堂就必須給你12座?這是社會大眾的資源耶!!不是你銀行帳簿的數字!!別搞不清楚狀況好嗎?
阿民表示…
人家有說要12座教堂嗎?
Chyng寫道…
David:

(打呵欠)。你有好好地看文章嗎?你知道這是民主國家嗎?你知道災後重建條例裡面有強調要尊重《原住民基本法》嗎?你知道文化的重要性嗎?你又知道所有捐錢的人都知道慈濟是要這樣對待災民的嗎?你知道有人知道慈濟這樣對災民以後再也不捐錢嗎?天災是災民想要的嗎?講話留點口德對你比較好。慢走不送。
不安於視寫道…
說真的,看了David先生的留言,我有點後悔捐錢給慈濟。

去年風災發生後,我和外子在沒有固定收入的情況下,
從積蓄裡挪了三萬元,
我們花時間討論該把錢捐給哪一個團體才能發揮最大效用。
最後我們決定分別捐給紅十字會、慈濟、世展各一萬元。

我們理由是:
紅十字會在救災方面有其專業(配備與能力),也有緊急救援物資募集、運送的能力,我們不知道哪些災區分別需要甚麼物資,如何在最短時間內送到,而紅十字會與大賣場有簽約,可以直接調貨、用他們的倉儲、物流有效率地完成這些事。
慈濟在志工組織與動員是強項,災害後對災民的緊急供餐、照顧、關懷、環境清理可見其用心與力量,是救災的最佳後援。
世展對原鄉部落有較長時間的關懷與協力經驗,應該能對原鄉災後安置、重建家園、兒童復學照顧...有比較好的方案或規劃、執行。

每個團體都有自己的強項!如果團體沒有看清楚自己的位置,甚至為了“搶業績”(我實在不願意這樣說)而錯用、甚至浪費了捐款人的心思與託付,還一味地自我感覺良好,我真的很想把捐款收回!

慈濟的捐款裡有我的一份(雖然不多),但是我不認為沒有房子的人就不能有所要求,他們的安身立命之所可不是賭輸錢失去的!我的捐助只是協力他們而不是施捨!不是慈濟(或代表我)給他們的他們就要照單全收!
我們常常都以為自己認為好的,對別人也是好的!事實上,你的“好”不是我的“好”,我的很“好”在你眼中可能一點都不“好”。我真的不希望我曾經認定的團體所作的事情裡,『協力』、『尊重』都只是虛假的辭彙,為了“快”這些都被丟到一邊去!

當時我和外子也開車南下協力世展運送物資進災區,我們看到很多人的熱心與溫暖,但是我們也看到世展南部辦公室在處理民眾捐贈物資及動員志工這部份的雜亂無章。在那時候我們覺得那不是批評的時機,而幸好後來我們看到世展在台東嘉蘭與災民協力建造中繼屋及重建家園的過程。

甚麼時候各團體才能放下門戶之見、依各自的強項分工合作甚至互通有無?
當政府(從中央到地方)把自己限縮到這般無能的時候,我只能期待我曾經認同的NGO有此心胸與反省能力。
紫ㄚ喵表示…
to david:
你覺得是災民他們搞不清楚狀況所以要求東要求西的,你的想法也許沒錯,但是你卻忽略了站在他們的立場去想,突然的意外災害,自己的親人、居住的故鄉瞬間化為烏有,他們所依存的只剩回憶,而回憶會隨著時間越來越淡化,可能連自己記憶中的根都不一定能傳承給下一代,最後連自己是誰、所謂的文化跟傳統都沒了,斷了根,那是一件令人非常害怕的事情。你所厭惡的是他們不知好歹,但你也從未經歷過像他們所承受的痛苦!還是說你確定自己失去原先有的文化也無所謂,等你可以接受你再來說這種話!若你有同理心,就會知道他們所求的,並不是他們不知好歹,而是為了要維護殘存的文化
JC表示…
看了格主一系列的災區筆記,有很多和從前不同的想法。我同意樓上所說的;我認為不僅是災民們,任何人都有權利爭取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和居所。

我能了解文章中所說,在外打拼的遊子回到家鄉後的那種安心;災後半年,我想災民們也僅僅是想要盡量留住那樣「回家」的感覺!

若我是災民之一,有團體為我們建立新居所,當然我會很感激;可是若能夠試著選擇,若能暫住別處等待重建家園,我想我的確會選擇等待。像都市更新計畫這種「重建」就已經會引起住戶紛爭了,何況災區重建?

我認為,災民在重創之後體認到人生無常,應該都已經有比一般人更隨遇而安的心態了,但不該用外界認為好的框架去強加在他們身上。

希望政府能拿出誠意和災民們溝通,若政府有自己的立場也得好好說服人,不要只是單方發言就了結。
Unknown寫道…
to : david
那是不是說不住慈濟規劃的房子就變成災民欠慈濟的嚕?
那些慈濟人不也是許多善良人民出錢出力所扶持起來的社會公益團體. . 現在有點名氣了就可以為所欲為喔???
到底是慈濟人在幫助災民重建?
還是災民在幫慈濟人構築他們的虛榮心??

一點將心比心的基本尊重都不懂.稱什麼慈善團體啊
只是金玉其外而已嗎 ??
Jessie寫道…
謝謝您一連串對小林居民關懷的報導,也謝謝您對「公益就是良善」提出嚴厲卻真確的批判。

因為我在準備考試,對這件事(小林不滿慈濟)的了解,只比「耳聞」好不了多少。看了您的文章,多少了然於胸,也把其中一篇寄給我的親友,包括一位慈濟人。

其實,「會挑的才是好客戶」,希望仍慈濟人與公益人能有「聞過則喜」的胸襟,如此才有進步的空間。也才是社會之福啊!

話說回來,身為學佛人的我,真的見識不少蠻橫的佛教徒。

比起來,陳樹菊女士的懿行,更接近佛陀的教誨。

最後,再謝謝您!加油!保重!
匿名表示…
我去花蓮的部落
只遇見了沒有冷氣的長老教會
我回台北的大度路
卻好遠好遠就看見那棟故作古樸的搞樓大廈.
猥善者是這樣的得意啊.
無言
匿名表示…
這個世界總是「會吵才有糖吃。」請把你自己想像成慈濟重建工程的主持人,面對密密麻麻的法規、可使用土地範圍極有限的窘境、政府明確的要求,以及每個災民都不一樣的預期建築樣式,不知你會怎樣實現尊重每一個原住民的個別要求?

「我已經很慘了,所以你要滿足我的要求,在我指定的地點,突破法令困難,免費替我取得那塊土地,然後依照我的要求,在法令指定的期限內,免費替我蓋出一棟符合我希望的房子。」不知這是甚麼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