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夢想,希望台灣人都能自許為貓頭鷹,像貓頭鷹一樣,看見躲在黑暗中的小孩。」溫柔說著這話的是身材嬌小、帶點白髮的貓頭鷹圖書館館長李苑芳。從她說話的態度,樸實的穿著,讓人即刻相信她為夢想堅持的決心。李苑芳生於一個從小說故事的家庭,聽故事對她來說,像孩子吃零食一樣不可或缺。由於聽故事,養成閱讀的習慣,這個習慣,成為陪她經歷年少輕狂與失意的最佳夥伴。

她的孩子出生後,她自然而然也說故事給孩子聽,「但等孩子長大,我才發現,原來別人家的孩子和我們不一樣。」對李苑芳而言,「孩子不聽故事」相當奇怪,因此她開始在學校及社區說故事,與孩子接觸時發現,號稱平等的教育裡,仍有受忽略、被貼標籤的孩子。

閱讀不是藥方

李苑芳開始到學校為被貼標籤的孩子說故事。她將經歷寫成書(《我是壞小孩》,台視文化出版),書籍問世後,許多人說:原來說故事對孩子的偏差有幫助。但李苑芳義正辭嚴地推翻這個想法。她認為,孩子是因為「有人不求回報地說故事給我聽」,進而發現外邊的人對他有愛、願意接納她們,所以才願意向上、向善。李苑芳強調,閱讀不是「藥方」。孩子願意改變,是因為透過人與人的互動,及故事中傳達的概念,提升了孩子的自我認同。

在社會大眾開始重視閱讀之初,李苑芳與人本基金會共同成立「貓頭鷹校園說故事專案」,但因人本業務繁忙,一年多以後,李苑芳成了「個體戶」。但只要學校與她接觸,她都樂意幫忙培訓志工,等到志工成熟就交還給學校經營。

推動5、6年後,民國89年,她成立了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開始到醫院及偏遠社區講故事,並開始接觸少年觀護所。後來因為SARS流行,便將說故事的觸角正式投入在少觀所、低收入戶與新移民家庭。

對於推廣說故事,李苑芳堅持身體力行。每個要新拓展的方向,她都身先士卒地嘗試,等到上了一定的軌道後,再開始投入人力。貓頭鷹主動與社福單位接觸,正好解決社福單位課輔時段安排的煩惱。談起這段往事,李苑芳開心地說,2、3年前她和北投社福的王督導先在北投公園說故事,但因流動率大,便轉移陣地到復興公園,以求深入社區。「我們每週六早上10點說故事,意外發現,孩子和阿公阿嬤會早早地來佔位子!」

用故事灌溉孩子

李苑芳在少觀所說故事,一定會找與孩子們生命經歷相關,或她們關注的議題。包括同儕、異性、街頭遊蕩、未婚生子等。她以一位志工講《蛇石》的故事為例,故事描述一位未婚媽媽未婚生子棄嬰,孩子後來被領養,長大後回頭尋找生母。

當志工在少觀所讀這故事時,許多孩子都很深刻。「因為很多女孩15、16歲就生孩子,有的自己養,有的,也許…就丟了」。以可以觸發孩子情節的故事,便容易吸引注意力。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帶領,孩子才可能開始有打開書的衝動。

李苑芳說,志工說故事時,也會經常與孩子討論。比方《蛇石》裡有個父親的角色,總是愛說教,志工問孩子像什麼?孩子的回答是:「像老師愛管人!」那位志工也幽默地回答:「沒錯,因為我的爸爸也是老師!」李苑芳認為,只要孩子願意說,就是她們打開心房的時刻。

「突破心防很重要!」李苑芳強調,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親切、善意、前來分享的。她認為志工的目的就是帶孩子認識「好東西」,那就是書、是故事。帶領孩子看到故事的主人翁也許和自己一樣,卻因不同的處理方式,走向不同的人生。 

隨著這樣一次次的刺激,許多少觀所的孩子開始願意讀書。少觀所所長更曾向李苑芳說:「孩子說,在這裡的3個月,比以前在外面10年讀的還要多!」李苑芳指出:沒人逼孩子讀,但她們為什麼願意讀?「很簡單,只因為我們打開閱讀的觀念」。

她進一步表示,對沒有閱讀習慣的孩子而言,一開始給他文字書,孩子絕對會怕。 但只要透過導讀,讓孩子認為「書很好玩」,她們就會發現其實文字根本不難讀。當然,在一開始接觸時,志工一定會遇到挫折,「有的孩子背對我、有的躺在地板上,根本就不理我!」

但李苑芳認為,如果說者要對這些孩子要求一般孩子的「標準聽故事動作」,根本就不要說了!她說:「我對這件事的期許不高。」但這句話並非嘲弄、也非貶抑,而是以同理的角度調整她「分享」故事的心情。

李苑芳笑著說,只要有這樣的心態,時間久了會發現,「那種背對著的孩子,耳朵其實豎高在聽!」她希望,有心說故事的人,得主動去跟輔導室要小孩,人數不要多,太多孩子會招架不住。「況且做一個是一個,孩子就是種子,你怎麼知道以後他會變成什麼?」她強調,義工絕不要急著想把書中的道德、道理丟給孩子,「最重要的是讓她們愛上閱讀,愛上了,自然就會看得到」。

因為少觀所的孩子來去很快,無法保證這次遇見的孩子下次還會碰到。因此李苑芳在說故事時,一定會一次讀完一本書,先給孩子劇情摘要,並朗讀其中一段,讓孩子感受作者的文筆,一邊說,一邊朗讀,也邊和孩子聊天與討論。「說者必須熟讀故事,否則無法做精簡的摘要」。

李苑芳說,學校輔導室人力有限,經常是一個主任、一個組長就沒了。但學校需要幫助的孩子那麼多,怎麼辦?學校只好找志工。但志工對特殊孩子不見得有辦法。她認為輔導需要個人特質與理論,有些老師就算讀完理論都不見得適合從事輔導工作,遑論一般認輔媽媽。

這也是李苑芳堅持推廣閱讀的原因:「因為簡單、容易複製,誰都做得到」。她認為台灣推廣閱讀很糟糕的一點就是「目的化」。對李苑芳來說,說故事給孩子聽,有時候根本連討論都不需要!對這些長期被忽略的孩子,唯一要做的就「行銷故事」給她們。

她說,早期在美國南方,有很多墨西哥移民的孩子,經常組成幫派,政府投入任何輔導措施都沒用。後來有個團體推行請白領階級為孩子說故事。「只說故事,也許讀完後聊個天」,1、2年後,這些孩子的閱讀能力不但提高,學習能力也進步,當然,幫派問題也降低不少。「這是我的夢,有能力的,願意為需要的人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