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出線,提出「東部領航計畫」與「蘇花高」抗衡。立委賴幸媛昨天舉辦「誰要蘇花高」公聽會,邀請花蓮居民、官員與民間團體討論,希望告別動員模式的公聽會,釐清重大政策方向。


化做春泥更護「花」

「化做春泥更護花」青年行動聯盟成員蔡中岳說,花蓮青年一直很關心蘇花高,但在收集資料與政府想法時,卻無法了解政府在花十年建設的同時,為何不傾聽未來將在這裡生活的年輕世代聲音?


花蓮學子認同花蓮要發展,但堅持應有妥善規劃。蔡中岳指出,政府為蘇花高提出的許多配套都不完善。花蓮軟體資源建設很缺乏,「我們懷疑,就算有遊客被吸引來花蓮,還會願意再來嗎?」


蔡中岳表示,花蓮縣政府曾提出東部永續發展綱領,其中提及不少發展模式,包括多日遊與西部化一日遊的方式。多日遊的計畫希望吸引人潮,但強調節制;一日遊則可能造成污染。


目前政府對蘇花高的想法即是一日遊,「但既要永續,蘇花高做得到嗎?」蔡中岳認為,要幫助花蓮有各種方法,切莫以搶先蓋公路為先;「花蓮的未來要有我們的聲音,尤其這關係全台發展,全台青年也要發聲。」 


挑戰台灣脆弱地質

台灣生態學會台北工作站主任廖本全指出,台灣的體質即是山、林、水、土,蘇花高的興建正在挑戰台灣的古老本質。蘇花高將經過11個斷層、大小皆有,新斷層也可能出現,「蘇花高位於2個古老板塊的擠壓帶,但這明顯在挑戰台灣最深不可測的一面。」


廖本全說,山、林、水、土就是維生生態系統,當系統瓦解,就是無盡的永續工程。更何況蘇花高耗費930億,有誰能保證不再追加經費、如期完工?他指出,蘇 花高有94%經過高海拔國土保安,其中山坡地經過7%,共有17個敏感地帶,「最後挑戰的即是以這維生生態系統做為維生體系的動植物、國家公園、原住民與 花蓮人!」


交通部:資料解讀有誤

交通部國工局副局長曾大仁感謝學者提醒建設與環境的關係。但澄清環境影響說明書及環評報告中皆未提及蘇花高將進入中高海拔國土開發。蘇花高沿線經過的山區 雖有一定比例的高海拔區,但就設計所顯現的數字來看,目前經過最低是18公尺、最高是104公尺,「離高海拔仍有很大距離」。


曾大仁坦承無法掌握時間與費用的變化,但否認「工程師挑戰大自然」的說法。他表示,工程師在第一線總會碰到很多困難,因此會更謙卑、謹慎。雖蘇花高經過 11條斷層,但皆非活動斷層,與台灣其他公路相較下並非特別不好的地質;且地質狀況已參考北迴鐵路2次的施工經驗,已掌握較完整的資料。


曾大仁說,環評差異分析說明目前已正式提出,應無問題。經建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長張桂林則回應,政府不會放棄國土復育,但在國土復育條例草案也提及若經國家認定為重大公共建設,即可不受此草案限制。


荒唐數據騙人

綠黨秘書長潘翰聲質疑國工局提出「興建旅次增加將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系數」說法是假設錯誤。潘翰聲說,美國環保署8月提出運輸與空氣品質的數字,表示每輛小 汽車、每公里將排放590.4公克的溫室氣體,以國工局加上人數的計算方式,假設一輛小汽車滿載5人,也仍會排放120公克,與國工局提出的160公克差 異仍多。「難道假設上蘇花高一定滿載?如果不是,未來要限制嗎?」 


台灣高爾之友指出,美國環保署根本未用人次以統計溫室氣體排放,「說要跟上國際標準,為何以人次計算降低數據衝擊?」天氣、車齡也將影響溫室氣體排放效率,政府不該便宜行事。


地質問題複雜

中央地調所組長劉桓吉認為,地質會否對環境造成不利,端看人類是否了解,再以技術問題克服。他指出,蘇花高的地質是台灣最老、強度最強的;雖然經過斷層,但尚未被證實是活斷層。他同意施工可能會有問題,但一邊調查、一邊鑽探開挖,「是世界上隧道工程的常態。」


立委趙永清立即以921大地震的例子反問:「難道不是活動斷層就沒有問題嗎?」劉桓吉面有難色地嚅嚅回應,確實無法否認斷層有活動的可能性,但一旦調查發現,就會有先導設置並發展配套。


地質學家李思根直指,台灣東部是世界上最年輕的造山帶,地殼擠壓每年高達7公分,絕不能忽視。而蘇花高經過3個不同地層,雖然大南澳是最硬的板塊,但同時又有南蘇澳層等,將造成輕重不一的變質,複雜程度絕對超過雪山隧道、風險更多。 


工程最擔心的水脈問題將引發工程困難。東部有3條大河,河床系數很大、崩石量也大,未來橋樑會不會堵塞?李思根說,尤其東部有許多支流,碰到水脈是避免不了的事。


他駁斥中央地調所以九曲洞代表大南澳地層的說法,「據我了解,九曲洞是這一帶地層中唯一的塊狀大理岩」,不能以小代大,簡化此地地質問題不大;李思根說,目前新文資法已通過,新增特殊自然地景項目,環評的差異分析也應納入。


我們還有選擇

師大環教所教授周儒理解官員因養成背景,而對工程技術有所堅持,但他說:「自然是不可測的!學工程覺得可以克服,但自然資源不是單為人類存在,也與台灣整體與下一代有關係!」


花蓮縣萬里鄉土關懷協會長張國仁透露,發展花東有許多替代方案,但卻被隱瞞。過去政府雖在花蓮進行民調,「但斥資930億的案子只做9百多份問卷!」


張國仁認為,他的驕傲就是住在花蓮。「政府說95%的人要這條公路,但發展是什麼?」張國仁不曉得每位遊客一年究竟會走幾次蘇花高?就算為了運送貨物方 便,「但930億的公路不該只為了送麻糬吧!」他提到,即便東部永續發展綱領 仍缺乏花蓮人最在意的部分,「台九線都是砂石車,我們每天都得跟砂石車爭 道!」他認為政府若真要給花蓮一條公路,首先就要做砂石車專用道。


周儒進一步說明,上週瑞典國會議員拜訪台灣,表示瑞典政府為了消減二氧化碳 已預備推案,要把過去公路、鐵路2比1的原則變成1比2。交通部鐵路局運務處 長楊正德也說,許多花蓮人的貨運需求可以鐵路取代,但因交通部大量發展公路,「貨源變少,加上鐵路貨運需2次手續,自然無人利用。」


楊正德說,鐵路不僅可大量運輸,全面電汽化也能降低污染,絕非國工局所說的「小汽車污染與鐵路相同」;若貨運量大,有相對貨場,鐵路局便有經費提供顧客滿意的服務,絕對是最環保的運具。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陳伯舟也質疑蘇花高的預算問題,根據預算法第39條,應列明全部內容與各年度分配額;但蘇花高經費卻由國道公路建設管理的預算基金編列,不符行政程序。


李思根直指,蘇花高是「觀點與看法是高是低、理念是遠是近」問題;台灣對公共工程的粗糙後果將由全體人民承擔。賴幸媛呼籲民間與官方應開啟更多對話機制,避免經濟與環保陷入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