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回原鄉的伍麗華
【記者胡慕情專訪】偏遠學校向來被視為菜鳥教師的跳板,從南而北、從鄉村到都市,彷彿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不過,屏東縣青山國小教導主任伍麗華走的路剛好相反。她從城市跳到鄉村,再從鄉村走入部落,伍麗華聽從內心的鼓聲,服務與同為原住民的孩子。
伍麗華是魯凱族人,從小在部落長大。民國60幾年,屏東縣很「流行」送孩子下山讀書,但伍麗華居住的茂林區尚未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伍媽媽認為只要下山讀書就是好事。伍麗華6、7歲時就離鄉背景,在親戚家輾轉居住。
「因為家裡經濟狀況不好,父母要在留在山上工作。」小小年紀的她,不停地寄人籬下,直到小學六年級才與已在國小服務的哥哥同住。伍麗華是老么,她說:「別看我住親戚家可憐,我前5個兄弟姊妹為了讀書,從小住在孤兒院!」
原住民老師 想回山上教書
早期因讀書顛沛流離,伍麗華有很大的不安全感,以優異成績從師專畢業以後,她決定在平地教書。現在回想,她說自己「一開始沒把人生目標想得很好」。伍麗華說,當時原本想在外面闖一闖,任教幾年後,她開始思索:自己既是原住民,「為何那麼虛榮想留在平地?」
她想回轉到山上教書,卻沒有機會。「對屏東縣來說,要到原住民學校積分得要很高。」伍麗華透露,過去在市區任教很難,因為老師可以補習,補習費遠高於薪 水。但自從教育部嚴格取締後,安親班林立,在都市當老師無利可圖,許多教師認為部落學校有加給、又輕鬆,許多資深的不適任淘汰教師因此來到山上,有熱誠的 教師反而苦無機會。
但伍麗華並不灰心,「我覺得教書換環境是好事。」她在每個學校的評價都不錯,「但我給自己4年期限,4年一到就要離開。」她認為,教師剛到新學校都會很投 入、第2年會照原規劃走,第3、4年就會覺得沒動力。因此伍麗華自願到鄉下學校服務,接觸不同族群,在新豐國小時,辦理許多活動,讓當地孩子提升自信,隨 著年資增長,她終於回到部落。
說故事有賞 收集部落傳說
伍麗華就讀研究所時,因為是所裡第一位原住民,當時的所長恰好要辦理一個社會教育活動,伍麗華承攬下來,選定家鄉茂林辦理。伍麗華說,原住民的故事相當多,但許多作品卻亡佚,「我的規劃很簡單,就是藉由說故事比賽,讓更多故事被說出來。」
她將所有經費都拿去做為獎金,民國87年時,以第一名可獲5千元「利誘」原住民參加。「因為我認為很多故事都失傳了,用5千元買故事,很值得」。後來透過 此活動,許多耆老開始說出鮮為人知的故事,透過母親的翻譯,最後伍麗華將這些故事集結成冊,屏東教育大學基金會贊助印了1千本,分送給屏教大轄區每國小一 本。
伍麗華說,她希望透過這些故事拋磚引玉,「讓大家知道原住民有很多不錯故事,讓部落孩子不再只知道白雪公主。」更重要的是,她在書中特別詮釋:許多童話都是經過文學或教育意義的轉換,而變成一般人所認知的故事,「但部落故事沒有潤飾,保留原始面貌,將可刺激孩子想像。」
帶好偏鄉孩子 一個都不能少
除了將故事帶「回」部落,伍麗華也將在外面「混這麼久」的經驗帶回給部落的孩子。她曾訓練偏遠地區的學生在所有語文競賽中獲得全鄉第一名,「我請以前的學生來學校表演給這裡的學生看,這些孩子一開始很震驚。但我會跟她們說:『她們也是偏鄉孩子,妳們有什麼不行?』」
在伍麗華的帶領下,青山國小雖然教學資源不如城市,但每週固定向全校師生表演的訓練下,孩子的口說表達能力並不輸給平地小孩。對繪本的理解也有別一般學生,他們甚至能針對「體罰」論述自己的看法。
伍麗華說,她不覺得自己「刻意」在為部落做什麼。只是希望告訴學生:「我們可以走出去!」她笑著說,所有孩子都一樣,小朋友只要有模範,自信心能提升,很容易就有表現。她期許學生能轉化自己的經驗成為新的文化刺激,即使身處部落小學校,一樣能擁有文化自信與寬廣視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