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候選人的環保作文




【記者胡慕情專題報導】 全球暖化日益嚴重,改變人類開發行為已勢不可擋,隨著大選將近,兩位總統候選人分別提出環保政見。但近年大開發案如雨後春筍冒出、蘇花高環差專案審查更於日前闖關成功,兩位候選人的環保政策是否真有落實可能與空間?

迴避立即行動部分

兩位總統候選人馬英九、謝長廷提出環境政見時,就引起環保團體諸多批評。批評內容不外乎政策過於一般,雖將經濟、環境等概念扣合,「卻都停留在概念上,對於可立刻行動部分則一概迴避。」荒野保護協會保育部主任周東漢直指:「那些內容我們都寫得出來,這不是執政者面對人民該提出的內容。」


台灣生態學會台北工作站主任廖本全直接以「都在抄作文」形容兩位候選人都提到的「國土復育」。廖本全說,馬英九的環境政策表面看來完整,但其實是將環保團體各種訴求拼湊而成,仔細讀完,發現前後串不起來。


長期以來,環境議題一直被政治選舉消費,環保團體難已再相信「提政見一定會落實」的可能。但廖本全認為,仍可藉由一些蛛絲馬跡檢驗候選人是否具總統格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策必須具備整體性。


所謂整體性包括候選人對政策的認知,以及如何回應問題。一位領導者必須優先考慮目前台灣環境遇到哪些問題,才能設定目標,再進一步擬定解決的策略方案與途徑。


以此分析,廖本全認為馬英九的政見有許多盲點,「因為他其他政見跟環境政見有衝突」,比如「愛台十二建設」中不斷提及的區域均衡就是舊思維。讓環團更覺危險的則是馬英九承諾在防洪治水這一環加碼。「不是說防洪治水不應該,但防災其實是環保的最底限。」


整合體制復育國土

相對而言,謝長廷針對馬英九也提到的海洋問題卻率先分析現況,再講永續策略。謝長廷的策略中包括加強環保、整合管理體制,土地資源分配(國土復育)等內容。廖本全認為,為全盤了解海洋濕地,謝長廷提出的整合體制是正確的,「因為要清楚制度,才能建構監測系統跟資料庫,並掌握狀況。」


當掌握海洋的清楚資料後,才能進一步進行海岸規劃。廖本全讚賞謝長廷提到「分區管理」,認為若此制度能落實,未來極度敏感區域將不會被錯誤選址、面臨開發危機。而其他容許不同程度使用的土地,則可再細分、規範;針對被使用的土地,才進行防災計畫,「這才是清楚國土規劃。」即便謝長廷提出不錯的內容,廖本全仍認為兩位候選人都不及格。


廖本全透露,謝長廷的政見由學者捉刀,且其中國土規劃內容早由經建會提出已久,執政8年的民進黨卻未曾好好處理國土規劃與原住民之間的衝擊,「這條政見只會一直躺著。」


前環評委員、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分析,雖然馬英九與謝長廷分別針對暖化問題提出低碳經濟趨勢與溫室氣體總量管制,馬英九主張在2020年回到2008水準、謝長廷則提出在2030年回到2005年水準,「不論兩人提出什麼標準,跟現在台灣推動的大型開發案趨勢都完全相反。」


政策皆無一貫性

李根政直指兩人的政策沒有一貫性,包括提高國民所得、兩岸三通等活絡經濟的作為,都不見得能與低碳經濟結合。李根政表示,馬英九並無提及如何抑制高耗能污染產業,只提減碳方案,基本邏輯就是「超過控管就種樹」,和許多企業現在作為並無差異。


「造林雖可減碳,但實際助益相當少,光中鋼的溫室氣體年排放量就高達2200萬噸以上。」李根政按指標換算,若要平衡中鋼排放,以一公頃種2千萬棵樹計算,至少需要60萬公頃土地,「那已經佔全台1/6土地」、若台鋼確定興建,則要再種40萬公頃以上的樹木,再加上六輕則更不得了。「若再不抑制,台灣1/4土地拿去種樹都抗拒不了全球暖化。」


無法擺脫政黨包袱

謝長廷曾表示,若台灣鋼鐵需求足夠,或許不需興建台鋼,但李根政認為蘇花高強渡關山一事,就足以顯示謝長廷無法擺脫民進黨包袱。李根政指出,總統陳水扁與民進黨副總統後蘇貞昌皆強力推動蘇花高,環保署副署長張子敬是蘇貞昌人馬則眾所皆知,「謝長廷雖提出東部領航計畫,但黨內的人根本不這麼想。」


李根政認為,提高就業、讓國外資金回台灣投資都相當重要,但目前兩位候選人的經濟政見依然包含太多開發思維,「投資愈多,環境破壞愈大。」兩位候選人的經濟政見仍著眼於爭執一中市場,李根政認為無論開放與否皆有正反利益,然而兩位候選人忽略的是「只要大陸比台灣成本低,資金就會往那邊流。」


正因資本主義難以抵抗,兩位總統候選人更該思考如何在環保潮流下,走出台灣的路。但李根政坦承,雖然高附加價值、低碳經濟是時勢所趨,但目前台灣產業結構仍以基礎產業為多,短時間很難走出困境,台灣經濟如何順利轉型,是兩位候選人面臨的最大考驗。


聆聽地方居民意見

不過,周東漢認為,兩位總統候選人仍可在選前有些作為。單就蘇花高來看,兩位候選人都提出「花東永續」,且必然有一位將成為未來總統,對於不公正、透明的審查結果,應該立刻訴求無效,取得環團信任,同時也符合提出的政見走向。


他以南韓清溪川為例,在整治前,南韓政府曾舉辦3千多場說明會,周東漢認為,針對目前台灣產業結構問題與外在減碳壓力下,好的國家領導人應給予人民與重大開發案有對話的空間與機會,除了形塑公民社會,也可避免地方意見分歧等狀況發生。


此外,周東漢也認為一個月前謝長廷曾提出行政組織再造、成立環境資源部的內容,是對台灣環境有較好發展的政見,也是目前民進黨執政任內可立刻落實的內容。同樣的,馬英九提出當選後一年或在兩會期內通過國土三法,周東漢認為在國民黨為國會最大黨的情況下,也可立刻進行,「我們都很期待他們能否在選前對可做的事,展現魄力。」


檢視兩黨落實承諾

由於國會多藍色把持,許多人投票時,不免認為應投綠色以達平衡。但廖本全認為,選民在投票前,反而應該先檢驗綠色執政。他指出,民進黨能勝出,與環保團體和黨外運動結合不無關係,但當初的運動者進入政壇後並未實踐承諾,可見兩政黨除了在統獨與兩岸問題有意識型態差別,「其他方面都是極右派。」


廖本全表示,環團與其他社運團體不盡然相同,因為環團面對的是無聲的環境,須與開發者、政府、地方派系等整體利益結構對抗。當環境議題未有直接受害者時,就不會有太多反抗聲音。廖本全認為,關心環境的選民應檢驗兩黨是否落實環境基本法?重大開發是否悖離永續思維?綠色團體是否被拿來當作施政無能的代罪羔羊?唯有選民重新反問自己這些問題,才可能投出與自己理念相符的一票,並進一步在其中一方候選人執政時,有目標地積極監督與檢驗。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