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治縣,空口白話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水患治理是北縣長周錫瑋的施政重要計畫,但從縣府欲強蓋湳仔溪、不當開發滯洪區的行動來看,恐怕仍只是口號一場。


台灣都會區的開發,長期忽視「滯洪」重要性,使得開發過程中,能供雨水滲透地底的滯洪區,都被鋪上混凝土與柏油,如台中市重劃區從農田變高樓、高雄縣小貝湖被填平蓋樓,使得暴雨一來,無處宣洩而成水患。


台北縣副縣長李鴻源是水利專家,針對近來的水災皆提出卓越意見,但以其管轄的北縣來看,卻無具體實踐。板橋河流文化協會成員陳健一指出,大台北都會區過去的防洪規劃與建設,多半採堤防圍堵方式,如民國70年代規劃的「基隆河截彎取直」,即採河道拉直,構築圍堵洪水的堤防。


陳健一說,當時基隆河截彎取直所空出來的滯洪區,被地方民代提案規劃為豪宅及科學園區,使基隆河行水區少了227.97公頃,導致往後幾次颱風因缺乏滯洪區而使大水湧入,間接造成汐止淹水。直到員山仔疏洪道完工,淹水壓力才暫緩。


從汐止的經驗來看,三重、蘆洲及新莊、板橋等地區都位於更低窪的淡水河流域,應更需要納入防洪及滯洪區的區域規劃。但以新莊為例,近幾年新莊副都心開始開發,幾次颱風或大雨,新莊已開始出現淹水情況,突顯公共建設、綠地考量幾乎不以滯洪的想法著力。


而板橋更是大漢溪和新店溪交匯較低窪的地區,過去也容易淹水,直到構築防洪牆,水災才日漸消失,並造就許多新生地,然而這些新生地又再度被規劃為商業區及住宅區,如近期完成都市計畫的浮洲地區,長期限建解除,地價已開始飆漲。


板橋河流文化協會理事長邱子容焦慮地說,北縣府官員與民代在都市計畫修正時,將「河川地」改成「綠地」,使特二號道路得以建設,未來河道也可以構築水泥工事,「甚至有板橋民代提議營建停車空間或市場」,都將嚴重湳仔溝滯洪區功能。


反對特二號道路建設的居民認為,北縣府標榜「大河治縣」,欲仿韓國清溪川經驗整治美化「中港大排」,但從湳仔溪的強力建設來看,「大河治縣」實在是空口白 話。居民強調,隨著地球暖化、氣候異常,政府應該更有未雨綢繆的意識,呼籲北縣府停止毀棄滯洪區的作為,積極檢討湳仔溝段修正為「綠地」的規劃,停止此段 道路開發。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