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產業不落日 綠色產業不出頭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台塑創辦人王永慶去世,但石化產業並不因此衰退。政府雖高喊產業轉型,但昨天台灣綜合研究院與環保團體討論石化政策時,整體政策仍在剝奪綠色產業發展可能。


台綜院說明,目前台灣石化廠家數約50家、員工數達3.3萬人、產值1.63兆。由於石化產業屬資本、技術密集工業,產業關聯性高,是基礎工業,國際乙烯產能也都在成長,還有投資必要。


工業局表示,未來石化產業要「高值、低碳」化,雖然目前全台石化業製造的二氧化碳每年達3,285萬公噸,但未來可以改善;工業局希望在兼顧經濟、環境與能源的前提下,讓乙烯產能高居世界前10名、成為遠東地區石化運籌中心,並讓石化產值破3兆。


台綜院的說法是,在這個目標架構下,即便三輕更新,仍有很大缺口,因此政府應考量是否有興建輕油裂解廠必要,以便在2025年使乙烯自給率達100%,頗有為三輕、五輕鋪路意味。


但台灣環保聯盟前會長徐光蓉直言「100%自給率」無意義,若自給率可左右政策發展,那台灣首應重視100%能源自給率;她也質疑工業局過度樂觀預測乙烯的成長可能,批評台綜院並未把石化產業的總成本清楚分析,「拿產值當發展藉口不對,應告訴民眾附加價值有多少」。


主婦聯盟也點出過去石化產業產生的公害問題,認為台綜院提出的石化政策內容毫無對環境友善的思考;徐光蓉也說,光六輕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就近4千萬公噸,認為台綜院提出全台灣石化工業只排放3,285萬公噸是「遠遠低估」。


但環保團體的意見卻遭工業代表痛斥:「經濟應該要掛帥,每天講環保,非洲最環保!」工業界代表認為,石化產業在台灣存在20多年,不該用新的標準掐死舊產業,政府應該多鼓勵,甚至不該限制產業使用能源量,「能源是企業成本,企業會去降低」。


然而曾在台塑企業基層任職的看守台灣學會理事吳焜裕說,他之所以離開台塑,就是因為確實感受健康風險。從以前到現在,石化產業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都不列入政策考量,這才是環團與開發被認為對立的癥結。


吳焜裕也提醒,一個國家資源有限,政府應選擇對台灣有利基的產業去發展;台灣的石化工業利基究竟如何,政府應詳細說明;吳焜裕也重視環境正義的問題,他認 為台灣應效法美國立法,不讓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的產業落腳於弱勢、貧窮地區;更重要的是,既然是政策評估,就應該有替代方案。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