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馬一年環保路 環團:又爛又囧
2008年總統大選,馬政府提出幾近完善的環境政策白皮書。一年來,環保團體認為:環保署總是柿子挑軟的吃,許多政策相互矛盾,讓環保團體大嘆「爛到無法評比」。
日前環署因應馬英九就職一周年,發出新聞稿林列整年「政績」,包括:空氣品質獲得顯著改善、辦理規劃細懸浮微粒(PM2.5)減量上位計畫、推動排放總量管制制度、加強戴奧辛及重金屬排放調查及管制工作、研訂街道揚塵洗掃作業最佳操作規範、逐期加嚴交通工具排放標準、實施使用中車輛排氣定期及不定期檢驗制度、補助淘汰老舊二行程機車、辦理土石業環境稽查督察專案計畫等。
環保署新聞稿中強調,全台空氣品質不良比率由96年的3.68%降至97年的2.87%,「逐年呈現下降趨勢」,對未來空氣品質態度樂觀。但中興大學環工所教授莊秉潔長期研究中部空氣品質,他憂心指出:空品狀況不會改善。
工廠一直蓋 空氣不會好
莊秉潔直指,馬政府以救經濟之名,打算強力通過多件中部的高污染開發案,如彰工火力發電廠、國光石化、彰化中科四期二林基地;這些產業將製造嚴重的空氣污染物PM2.5(粒徑小於2.5μ; 2.5× 10-6mm的懸浮粒子)。莊秉潔透露,因台中火力發電廠與雲林台塑六輕的污染物會飄至彰化,「中部PM2.5污染幾乎每天超過美國國家標準3倍!」
根據美國Clear The Air委員會2004年6月號報告指出,燃煤火力發電廠釋放的污染物小於PM2.5,導致周圍居民平均壽命減少14歲,老人、小孩與心肺功能障礙者更易受到傷害。莊秉潔說,PM2.5多增加μg/m3(微克/立方公尺),就會增加8%心肺疾病、6%癌症死亡率。
一般來說,常見工業空氣污染物包含戴奧辛(Dioxin)、PM10(粒徑小於10μ; 10×10-6mm的懸浮粒子)、PM2.5與臭氧(O3)。戴奧辛是世紀之毒,眾所皆知,細懸浮粒子只要小於10μ根本無法被鼻毛阻擋,將直接傷害呼吸器官,臭氧更會造成呼吸管壁灼傷,直接造成心臟組織病變。
環保署監資處簡任技正張順欽解釋,PM2.5來源複雜,除工業污染,也包括汽機車排放、沙塵暴等影響,加上PM2.5較輕,要完全消失必須花較長時間,「PM2.5若是工廠污染高空排放,也不易被人體吸收」。不過,莊秉潔認為不能輕忽,以5月15日環署空氣品質監測資料來看,未來中科二林所在地的 PM2.5就高達69.62μg/m3,超過目前PM2.5的嚴重標準65μg/m3。
莊秉潔說,中部空氣品質從未改善,近年更有直追狀況最差的高高屏地區趨勢。環署推動的除塵掃街確可降低部分污染,但這些事10多年來都在做,PM2.5卻依然上升。由於PM2.5來源跟二氧化碳來源相同,莊秉潔估計,台灣PM2.5的污染狀況大概佔全球前3名。
想守護環境 卻棄守政策
「環保署都在做末端管制,這是自我閹割,倒退成為『公害防治署』!」台灣生態學會台北工作站主任廖本全指出,守護環境,得先守護國土;馬英九的政策白皮書曾提及國土計劃,歸納其政見七大重點,從理想、法制(包括行政系統改造)、策略核心到行動計畫,其實是一脈相承的國土計劃。
但至目前為止,馬政府唯一與國土復育的相關努力只有《海岸法》與組織再造(成立環境資源部)。但《海岸法》立法進度遲滯、日前宣佈《海洋宣言》又一面希望維繫「自然海岸零損失」,一面確立海岸工業區發展,互相矛盾。
廖本全表示,國土規劃應先針對台灣山、林、水、土、海洋等所有資源做全盤調查分析,「先掌握再能定位,分類,分類後才知道資源能如何分配與生產」;但馬政府卻將國土規劃概念縮小到環境政策裡,「是政策跳票的根源!」
馬英九的政策重點,包括「擬定國土保育政策」、「推動國土四法」、「落實國土規劃」、「國土復育總體檢」、「成立環境資源部」、「千米以上山區不闢建新路」及「勤查重罰違法使用」,但國土復育條例非但沒進行,去年4月馬政府確定執政後,國民黨更進一步凍結「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上位政策沒落實,立法當然遙遙無期。
環境資源部是廖本全認為政見中最不重要的一環。廖本全直指,成立環境資源部是行政革新,「最需要革新的不是行政,而是執政腦袋;腦袋不換,不過是權力爭奪戰。」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表示,成立環境資源部是為統一事權,讓爭議性大的環境問題有對話空間;但環境資源部已被從二級單位降級至三級機關,「環署近一年把自己做小,未來環境資源部,大概找不到有環境意識的人來監督。」
爭議開發案虎視眈眈
環保團體的擔憂不是空穴來風,許多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的開發案,在這一年如猛虎出閘強力猛攻。潘翰聲指出,馬英九上任後,曾向環團承諾要促進能源多元化、提高低碳能源比重、課碳稅;政見中強調要對「高耗能、高污染」工業及未來「中長程能源與水資源」的發展進行整合性評估與規劃,並對爭議性環境與發展議題落實聽證制度。
但這一年送進環署的開發案如中科四期、六輕五期、國光石化、彰工火力發電廠、三輕更新案及至全國能源會議,「根本完全向財團靠攏!」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蔡嘉陽表示,要走向低碳社會,根源必須調整產業結構;但日前全國能源會議,行政院長劉兆玄在與會者沒有共識下,宣稱「核電是過渡選項」,選了不永續的能源,顯示污染產業只會多、不會少。
據能源局資料指出,台灣目前每年只要發2千2百億度電就足夠所有民生、交通、商業包括工業部門用電,台電與民營電廠的機組只要發電220天就足夠生產台灣社會所需電量,其餘百多天可供台電調度用電;但台電不斷以夏天用電度部分高峰做為蓋電廠的藉口,讓蔡嘉陽痛批台電逃避責任。
除了耗能開發案,中橫復建蠢蠢欲動、高山纜車蓄勢待發,過去環保團體與經建會認為不該做的事,馬政府統統都想做,「連違法勤查重罰也都做不到。」廖本全無奈地說,若馬政府什麼政策都沒落實就罷了,施政頂多零分;但馬政府棄守環境政策,又推動許多相悖計畫,如《農村再生條例》、科學園區開發等,都在挑戰原有的國土規劃觀念。
以苗栗後龍科技園區與中科四期二林基地為例,當地被農委會規劃為特定農業區,代表土地優良、社區與居民都有經濟能力,作物也是高經濟價值作物,但政府卻要逼農民把土地交給財團,除了空污、水污,連食品安全都受影響。重要的是,石化產業因石油漸少早已日暮西山,蔡嘉陽說,「就算國光石化現在可製造2萬名工作機會,但這也是未來的失業機會!」(待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