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公園隨便做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昨天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新任委員第一次開會,針對爭議性大的「客家文化主題公園」開發案,不少委員秉持專業建議北市府客委會修正規劃、避免擾動環境。但北市都發局長丁育群仍主導會議為不須修正。「客家公園好好做聯盟」大表失望,痛批「行政凌駕專業」!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開發案是在原兒童交通博物館改建,去年11月中於都計委員會審議通過。北市府規劃填土打造跨堤平台連接河岸、建梯田呈現客家意象並打造自行車道,但規劃過程並未與當地居民溝通,直至媒體披露始引發居民抗爭。


居民陳揚馨說,在地民眾不反對舊建築利用,但客家文化主題園區現址因過去管理不善已成為森林,生態系豐富,居民不希望市府填土大興土木破壞廊道;自然步道協會理事長林淑英指出,市府可利用園區內原碰碰車道連接師大路附近人行道做為自行車步道、不要造梯田,就不必破壞森林。


居民與綠黨、環保團體、建築學者串連為「客家公園好好做聯盟」,多次和北市府溝通並提出設計修正方案,不過北市府一直未採納;直到媒體批評、北市府樹木保護委員會也建議保留綠地,市府才提出修正方案。綠黨發言人潘翰聲透露,修正方案未經都計委員會再次審議通過,「圍籬就圍起來、不准民眾及團體做生態調查,甚至也開始動工」。


儘管客委會否認動工,但園區內部分建築及碰碰車道都已拆除中。客委會對違法動工並無解釋,只說明:為減少樹木移植,將原填土打造自行車道的方式改為高架,樹木移植量可降為87棵;梯田也不會興建,但改為水田。至於跨堤平台不會修正,「未來民眾可看夜景」。堅持已傾聽民意,「工程已發包,一定要做」。


但都計會委員張樞、林俊興抱持不同看法。林俊興認為跨堤平台不需興建,「利用性不高」,直指客委會的設計以人為主,並未真正降低生態擾動,建議「人與自然分離」的設計法;張樞附議表示,「不到河岸活動人不會死,但破壞綠地對都市卻影響很大」、跨堤平台大而無用。


張樞指出,客委會雖將填土自行車道改為高架式,但若考慮騎士安全,師大路的路徑反而較可行;但客委會說「距離過短,不適合騎乘。」潘翰聲反駁:「距離過短,設計可採之字型。」但客委會仍堅持,也獲丁育群支持。


丁育群說,他無意「主導」,但張樞考慮的安全問題,可用「管理規則」處理,「讓騎士用牽的。」雖張樞立刻回應「這不是管理問題,而是設計問題」;但丁育群卻說:「這個案其實早就通過、也發包,現在談的是細部修正,民眾若在案子未通過前談還有可能,現在太晚。」最後通過客委會的修正方案。


張揚馨痛批,政府本該主動資訊公開,連說明會都沒有開,民眾如何知道問題出在哪裡進而提出建議?潘翰聲指出,張樞的意見反應市府無意溝通,「如果要自行車騎士用牽的,為何要花大錢、移樹林打造一個表面上可以騎的車道?」他進一步表示,「市府各單位串連起來就是要過!委員專業無用武之地。」潘翰聲說,民眾不反對空間再利用,只是希望好好做,但市府態度強硬,「民間與市府的理性溝通恐怕到此為止。」不排除強硬抗爭。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