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網格殺漁業資源

(圖片來源:科學月刊)



「這種網子我們都叫天地網,只要它經過,是從吻仔魚一直抓到豆腐鯊!」氣憤的台南縣市與嘉義縣漁民,26日動員3百人北上監察院與農委會抗議政府開放「雙拖快速網」破壞漁業資源與生態,要求政府立刻停止錯誤政策,否則抗議到底。


「雙拖快速網」原由日本研發,但因使用後發現對漁業資源產生嚴重破壞,已公告禁止使用,日本商家大量轉賣給大陸,部分台灣漁民從大陸引進使用。 88年時農委會曾明定50噸以上拖網漁船不得進入距岸12海浬處作業,但日前農委會表示,為調查近海漁業資源及海域調查,將開放拖網漁船從台中縣以南至台 南縣以北距岸3至12海浬處進行調查。


台南縣將軍鄉漁民邱太太氣憤大罵:「政府腦袋到底在裝什麼!這種網是大小魚抓光光耶!」邱太太說,台南市安平、台南縣將軍與嘉義布袋等地,都從事近海漁業,一旦開放雙拖快速網到近海漁業「進行調查」,就會完全侵犯漁民原有捕撈範圍,根本是叫漁民餓死。


台南市安平區漁民鄭安泰質疑,政府根本不是為了調查海域,「開放雙拖快速網是馬英九的政見。漁民都知道,要做調查,一艘船就夠了,為什麼要開放42艘?」鄭安泰透露,只有大老闆才可能有漁船,這些人在選前給壓力,才導致這種莫名其妙的政策產生。


根據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漁業生產與管理教授陳朝清指出,目前對台灣海域傷害最大的捕撈方式就是「沿近雙拖」,雙拖快速網寬約200公尺,深40公尺,範圍幾乎從水面到海底,補2、3小時就可以抓1噸的魚,但90%都是下雜魚(幼魚或非成魚)。


台南將軍鄉漁民陳燦章說,這種捕撈方式會造成珊瑚礁被破壞,「生態可以說是全滅,因為會破壞海床。」。珊瑚專家陳昭倫早在2008年就呼籲,底 拖網是連漁業署都承認「是所有魚法中對海洋生態傷害最大的魚法之一」,底拖船在同一地點拖上數次後,就揚棄漁場;20年前東北角、澎湖和台灣的西海岸的海 洋資源就是這樣消失的,且至今無法恢復。


漁民說,近年雙拖漁網已讓沿海資源枯竭,雖農委會聲稱這42條船是用於調查,但船數過多、時間過長,根本是變相開放拖網船在12海浬內作業,要求農委會立刻停止錯誤政策、永續海洋資源。


值得注意的是,瀕臨絕種的中華白海豚也分佈在苗栗自台南一帶近海,開放雙拖快速網不但讓中華白海豚面臨食物來源減少問題,漁民也發現經常有十多 隻白海豚被誤捕。不過漁業署長沙志一表示,這項政策不會改變。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陳秉亨氣得大罵:「這是斃殺白海豚,主管機關怎麼如此荒謬!」


陳秉亨氣憤地說,農委會聲稱要擬定保育白海豚的政策,如今明知開放底拖網會格殺白海豚,竟仍不願停止,「農委會到了無恥的程度!」陳秉亨要求, 農委會不斷強調這只是實驗,就應對外說明,從科學角度來看,這個實驗有何目的、有可能的成果如何、哪些學者認為可以達到目的?否則就是睜眼說瞎話、用科學 掩蓋圖利行為。


底拖漁網使用現況(資料來源:台南縣政府)


美國

美國北太平洋漁業管理委員會(RC)於2005年禁止該國西部海域底拖漁業,範圍從加州至華盛頓州距岸200英哩以內,包含珊瑚礁及海綿棲息區域及海山在內的25萬平方英哩區域。

阿根廷

為保育海洋生態,20089月下令該國南端外海136浬「柏伍德岸堤區」海域劃為永久禁漁區。

澳洲、加拿大、智利、中國、哥倫比亞、庫克群島、厄瓜多、歐盟、密克羅尼 西亞、法國、日本、紐西蘭、尼威、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俄羅斯、韓國、烏克蘭、美國及萬那杜等21國。

太平洋地區澳洲、智利及紐西蘭 2005 年發起成立南太平洋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SPRFMO),於2007年第三屆籌備會決議:自2007930日不允許未受規範及具破壞性底拖漁船於南太 平洋公海上捕魚。範圍為赤道以南的紐澳與南美洲西岸間海域。

其他

20052月,地中海一般漁 業委員會(GFCM)通過建案,要求其會員禁止於水深1,000公尺處從事挖採及拖網漁業。西北大西洋漁業組織 NAFO)於20069月年會時,通過禁止於西北大西洋海山水域(sea mounts)從事底拖;東北大西洋漁業委員會(NEAFC)及南極海洋生物資源保存委員會(CCAMLR)也採取措施管理底拖漁業對海洋生態之影響,業 界也開始主動保育敏感棲息地。

留言

Jill寫道…
就算大部分的人都知道這樣子不好,決策還是落在小部分人手上。
-
新聞資訊很少呢,
從這邊獲得了概略的認知。
匿名表示…
好幾十年前就有海洋學者提出,台灣沿海漁源枯竭(網路資料:據沿岸漁撈統計資料不難分析解讀出,自一九七七年後,我們的沿岸漁獲量直線下墜,從此,台灣沿海再也沒有春天。)。「台灣的海底奇觀」ㄧ書。渡假出版社民國69年12月,謝新曦攝影,譚天錫,曾榮政撰文。攝影序中提及,數年前的北海岸,龍蝦的產量很多,由於漁人及潛水人員趕盡殺絕,現在龍蝦產量已不可同日而語(民國69年10月)。可想而知,台灣在三十多年前沿岸漁源很豐富,雖然海洋學者專家在很早就提出海洋保育的觀念,但一直沒受到政府的重視。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升與政府漸漸重視海洋保育工作,近年來此問題雖有改善,但前進速度相當緩慢,使人不得不為台灣的海洋擔憂。海洋生態經過許多年的演化才有今天的成果,卻在短短約三十年間讓國人破壞殆盡。有些事可以等,但有些事卻等不得。海洋的熱帶雨林-珊瑚礁的形成,並非像人工建築在短時間內完成。
台灣人對於海洋的觀念:「沒魚蝦也好;沒蝦螺也好;沒螺草(海藻)也好;沒草石頭也好」(請用台語發音會比較順暢)。或許這與「以農立國」有關,因為農夫會注意土地所發生的一切,並不會去關心海洋的變化。早期教育教導我們,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告訴我們要珍惜食物,愛護土地;海洋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消費海洋的觀念,深深影響著我們。
之前政府所提倡的口號「海洋立國,發展海洋文化」,發展重點卻都與飲食有關。如果標定的魚種可以透過人工繁殖與養殖,就不必擔心貨源的問題;但如果所標定魚種要從大海中捕撈,就要擔心漁獲量的問題。根據WWF在《科學》期刊中發表對海洋健康狀況的分析報告,若政府、企業及海產消費者不處理海洋隱藏的種種危機,將要面對海洋食物安全及億萬人生計的重大風險。若現今對海洋生態的破壞和濫獲情況持續下去,人類將在2048年無魚可吃。
如果這篇報告結論正確,反觀我國現行所推動的海洋文化,可預見的未來,將會是「○○季」→「○○祭」→「○○忌」。剛開始漁獲量可以滿足遊客的需求,如果政府推展順利的話,每年遊客越來越多,但漁獲量卻已無法滿足遊客。當海中特定魚種不見後,又會轉移到另一海中資源,就這樣週而復始,最後海洋資源被我們消費殆盡。民以食為天,或許發展海鮮文化,形象最容易塑造與鋪陳,在經濟上獲利最快,但這並無法永續經營。而且海鮮文化也只是海洋文化中的一小部份。
我國早期海洋政策制定,因兩岸緊張關係對於人民有許多的限制,如今要發展海洋,政策有需要重新做全盤評估,包括海洋娛樂安全、海洋保育、海域執法等議題,並且以海洋為出發點,而非傳統的大陸思想,否則政策將還是換湯不換藥。
人類竭盡所能破壞自然、違反自然。人類與其他動物最大的不同處就是多了「慾望」。自認是藍色星球的主宰者,能夠在「自然」底下為所欲為,自大、自私與炫耀的心理,不斷的破壞自然、侵略自然,自以為能夠戰勝自然。全球氣候暖化、海洋酸化截至目前為止還未找到良好對策;地震還未能準確預測;先進的醫療技術治癒從前的不治之症,但病毒不斷的進化,人類只能被動的找尋治療與防治方法。自然不斷的提醒人類應該停止破壞,但因人類被無窮的慾望及自大的心態所矇蔽,而不去正視自然的提醒,不斷的挑戰自然,相信有ㄧ天人類會知道真正藍色星球的主宰者是誰。
僅為個人想法看看就好,請勿公開。謝謝合作
低調
Chyng寫道…
Jill:
:)

匿名:
抱歉,因為在後台管理不會露出所有留言,因此直接發出您的留言,但您的回應非常值得大家一起深思,不要低調啦~我暫時先很霸道地沒有刪除XD,若您真的覺得很困擾請再告訴我,我再拿掉。
Chyng寫道…
匿名:
我收到另一篇留言囉,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