唬爛的溫減目標
哥本哈根會議落幕,《溫室氣體減量法》恐在立院快速闖關。雖然環保團體與部分立委反對,要求溫減法應列入減量目標與期程,但環保署及參與哥本哈根會議的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都認為:台灣早已在氣候問題上設定減碳和外交目標。
環署表示,相較與未設減量目標的日本與韓國,行政院早在去年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台灣將在2016至2020年間回到2008年排放水準、2050年回到2000年排放量50%的一半,減碳目標並不比其他發展中國家遜色。
簡又新強調,台灣溫室氣體的減量目標,就是總統馬英九所說的「2016到2020年間,碳排放量要降到去年的水準,到2025年再降到2000年的水準」。但他坦承,目前台灣沒有任何明顯可見的減碳政策依據。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分析,政院之所以宣示2020年要回到2008年減量目標,除因這是馬英九的政見外,更因為2008年是台灣近20年中,唯一一次溫室氣體排放量有所削減、排放量約削減至與2005年排放水準的一年。
減量來自金融海嘯
當時能夠削減,不是因為能源效率提昇,而是金融海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指出,若與BAU情境相較,國際在COP15時即不斷呼籲發展中國家的減碳目標至少應定為在2020年時、相較於BAU情境下的排放量,減少15%到30%。
以南韓為例,即是將減量目標設定為2020年時,相較於BAU情境,減少為30%;新加坡則設定為相較BAU情境減少16%。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表示,台灣目前提出的政策目標,在2020年時僅相較於BAU情境減少25%。綠色公民行動聯盟進一步將2020年減量目標換算成以2005年為基準,南韓的減量目標換算成以2005年為準時,在2020年要比2005年還要再減少4%。
5年降17% 不可能任務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指出,環署聲稱要在2050年回到2000年排放量50%水準的一半(107百萬公噸/年)」,意即在2025年時的排放量會比2005 年減少17%。但環署降17%的目標必須在2025年時才會達成,2020年時根本沒有減碳目標,他們質疑「5年內降17%,可能嗎?」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表示,依照環署規劃,2025年時,將有高達1億5千萬噸的減碳量。若根據蕭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蕭代基提出的積極版能源稅版本,減碳效果一年僅有4千6百萬噸。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表示,這意味著環署希望剩下的1億噸減碳量,能靠「碳交易以及清潔發展機制」促成。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分析,溫減法版本中倡議境外減量比例高達50%,也就是說有5千萬噸的減碳量,必須仰賴境外碳權、而非台灣境內減量,但台灣不是附件一國家,境外碳權減量有極大困難。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表示,若依照這些原則進行換算,2020年時,台灣實際減碳量相較於BAU情境,才達到13%、比新加坡還低,無法達到國際上對發展中國家的要求。「環署說台灣減碳很努力,是公開欺騙社會!」呼籲環署確實訂定減量目標和期程與減量行動,才能減緩氣候變遷。
環署表示,相較與未設減量目標的日本與韓國,行政院早在去年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台灣將在2016至2020年間回到2008年排放水準、2050年回到2000年排放量50%的一半,減碳目標並不比其他發展中國家遜色。
簡又新強調,台灣溫室氣體的減量目標,就是總統馬英九所說的「2016到2020年間,碳排放量要降到去年的水準,到2025年再降到2000年的水準」。但他坦承,目前台灣沒有任何明顯可見的減碳政策依據。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分析,政院之所以宣示2020年要回到2008年減量目標,除因這是馬英九的政見外,更因為2008年是台灣近20年中,唯一一次溫室氣體排放量有所削減、排放量約削減至與2005年排放水準的一年。
減量來自金融海嘯
當時能夠削減,不是因為能源效率提昇,而是金融海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指出,若與BAU情境相較,國際在COP15時即不斷呼籲發展中國家的減碳目標至少應定為在2020年時、相較於BAU情境下的排放量,減少15%到30%。
以南韓為例,即是將減量目標設定為2020年時,相較於BAU情境,減少為30%;新加坡則設定為相較BAU情境減少16%。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表示,台灣目前提出的政策目標,在2020年時僅相較於BAU情境減少25%。綠色公民行動聯盟進一步將2020年減量目標換算成以2005年為基準,南韓的減量目標換算成以2005年為準時,在2020年要比2005年還要再減少4%。
5年降17% 不可能任務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指出,環署聲稱要在2050年回到2000年排放量50%水準的一半(107百萬公噸/年)」,意即在2025年時的排放量會比2005 年減少17%。但環署降17%的目標必須在2025年時才會達成,2020年時根本沒有減碳目標,他們質疑「5年內降17%,可能嗎?」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表示,依照環署規劃,2025年時,將有高達1億5千萬噸的減碳量。若根據蕭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蕭代基提出的積極版能源稅版本,減碳效果一年僅有4千6百萬噸。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表示,這意味著環署希望剩下的1億噸減碳量,能靠「碳交易以及清潔發展機制」促成。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分析,溫減法版本中倡議境外減量比例高達50%,也就是說有5千萬噸的減碳量,必須仰賴境外碳權、而非台灣境內減量,但台灣不是附件一國家,境外碳權減量有極大困難。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表示,若依照這些原則進行換算,2020年時,台灣實際減碳量相較於BAU情境,才達到13%、比新加坡還低,無法達到國際上對發展中國家的要求。「環署說台灣減碳很努力,是公開欺騙社會!」呼籲環署確實訂定減量目標和期程與減量行動,才能減緩氣候變遷。
留言
話說台灣的綠色團體每次都很愛用這種一堆數據或理論來說這些道理...說實在的一點都沒辦法激起普通人對於環保議題的興趣...
他們應該學學台灣政客,製造情緒,藉由情感的激起來凝聚共識,之後再訴諸道理,這樣應該比較有用。
幾個層面回應,你不理解哪裡,可以明確指出來嗎?
另一個問題是:為什麼環保團體有責任去激起普通人對環保議題的興趣?你不住在這個地球上嗎?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仔細看,這篇新聞要針對的本來就是理性的數據論辯,不這樣是樣怎樣?情感確實是說服策略,但也要看議題,好嗎?何況全球暖化訴諸情感的事也講了太多,不然大家開哥本哈根會議幹嘛?
「理盲又濫情」的事實在太多,學政客幹嘛?他們改變了什麼事嗎?
被發現我很火爆了。我會改進的。
剛剛看了吳血阿嬤那篇,寫得很棒也很感動。
基本上我前面提到的也就是如此而已,文章中提到的東西當然不是看不懂,只是在看到這些數據後,其實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其實並沒有辦法激起情緒上的波動,也因此其實很難讓大家去關注這件事情。
我認為有效的利用情緒並沒有不對,也不是濫情,在行銷上,大家也很重視所謂的"說故事",不就是為了讓大家能夠感同身受,然後藉此提高參與的意願,之後大家也會自然而然的去關注去找尋問題以及答案。
政客當然很會用所謂情感的攻勢,但我還是想說,有效的利用情感並沒有不對,但是不是到處喊話畫大餅然後不做事情。
你說"為什麼環保團體有責任去激起普通人對環保議題的興趣?"!當然他們完全沒有責任也沒有必要,他們肯做這麼多專業的分析已經很強很厲害了!
但是我想說的是,如果能有效的利用所謂行銷策略,讓這些想法這些看法能夠讓更多人注意更多人看到,這樣不是更好嗎?我只是想要表達這個而已~
看了一下我前面的留言,確實在用字遣詞上不太好,真抱歉。
我討厭台灣政客只會在那邊空口說白話的騙人,但所謂的利用人們的情緒並不代表都是罪惡的,我認為這個是一個好方法而已。
就像吳血阿嬤那篇,透過前面生動的描述,讓人很有畫面,然後我就會更有興趣的去了解和探討究竟是怎麼回事。而且我也更能夠去告訴周遭的親朋好友,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環保團體當然不必要做這些,但是如果能夠這樣的話更好不是嗎?
不需要稱呼我「您」,叫我慕情就可以了。我的語氣確實也蠻兇的,很抱歉。但我必須說,很難看到類似這樣的留言而不開心。你說的事情我明白,故事本來就是說服的好手段,如何把事情說得有趣、讓人想看,這是記者的責任和功力。但我想強調的是這必須看議題,不是每個新聞事件都可以(或那麼容易)被包裝或有故事。
哥本哈根會議的議題與其說是環保,不如說是外交跟政治議題的色彩較重。而某部分我不高興的理由或許也是因為我私心認為,新聞若需要透過層層包裝才能受注意,其實也有問題。新聞承載的是公共事務,是每個人生活周遭切身相關的事,為什麼個人會對這些事沒有感知,而以「這沒有引起我興趣」所以不關切或難以關切為理由。
你說的沒錯,環保團體若能這樣做是好的,但若你對環保團體有接觸和了解,你會知道這對他們來說還蠻辛苦的。尤其是在跟政府短兵相接時,情感訴求幾乎不會有效的,政府官員甚至總說:你們不是專業,那些是只是你們的感覺,你們不懂。也因此,當決策權是在政府手中時,他們必然得花費更多力氣在專業這件事上。而她們往往只有幾個人,但政府卻是超大的體系。
大概是這樣。
謝謝你的建議。這邊大概說明一下,對於減量目標與期程的認識前提,與其說是環境,不如說是政治角力的議題。對於全球總共該減多少,依據的是IPCC提出增溫多少不安全所以要減多少的目標,這個是中立客觀的數字,然後希望各國依能力與歷史責任進行認領。
一般來說,各國的歷史責任部分都有很清楚的數字(能源部門都有統計),只是各國在認領時,不免顧及持續發展的部分,進而會調整減碳目標或時程;另方面則是各國的環保團體也會施壓,而有不同的調整。
所以,應該減多少對應幾年,原本理應有清楚可理解的對照數據,但因以上所述狀況,就有了落差。不過仍可以對應處在相同或類似處境的國家做對照,去檢視自己國家的減碳目標與期程是否較符應或貼近理想的狀況這樣。
回覆 taglarim:
我建議一本書《2009 世界現況:進入暖化的世界》,你所提到的預期目標與數據,Chyng 所提到的角力,還有相關的科技、再生能源等等,這本書都有挺詳盡的說明,我認為它是一本很好的暖化問題的入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