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魚保育腳步 追不上開發

自然保育的重要性雖然不言可喻,但面臨經濟開發壓力,保育力量依然節節敗退。30日兩岸海洋學者針對海洋保護區進行討論,其中瀕危保育類動物中華白海豚雖獲重視,但可能仍不敵國光石化、中科四期等開發壓力,面臨絕種危機。


中國國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研究員陳彬表示,中國大陸為保護海洋資源,共劃設兩類型保護區,一種是「自然保護區」,以自然環境跟資源保護為目的,將一定面積的島嶼、海岸與濕地環靜劃設出來;另一種是「海洋特別保護區」,在2000年才提出,針對特殊地理條件與生態系統或生物保護劃設。


陳彬說明,大陸至去年底已劃設2百多處海洋保護區。其中國家級的海洋自然保護區有32處、保護區面積達2295092公頃;地方級保護區有 152處,有1129154公頃;國家級的海洋特別保護區則有16個,地方級有27個,以保護珍稀動物為主,如廈門即是保護中華白海豚。


陳彬表示,會區分兩種保護區類型,實是礙於經濟開發需求。以目前中國大陸劃設範圍來看,幾乎所有的海岸都設有保護區;但因劃設時未考慮地方居民的謀生需求,加上工業發展不斷,只好將範圍界定在保護特有動物上。自從「海洋特別保護區」劃設辦法出爐後,中國大陸較嚴格保護環境的「海洋保護區」劃設進度已愈來愈慢。


這不單是中國大陸的問題,台灣也面臨同樣經濟開發與環境保育衝突。讓人比較難過的是,台灣從1990年代開始發展保育觀念、歷經經濟起飛年代,至今仍要保育為開發犧牲。


台大生命科學系教授周蓮香以鯨豚保育為例,1990年前,台灣人將鯨豚視為漁貨,直至1990年春天,澎湖屠殺海豚事件引發美國注意,經濟起飛的台灣受到國際壓力,開始推動鯨豚保育。周蓮香從那時開始投身鯨豚觀察、觀光與保育行為,至今台灣已發現1907個海豚目擊點、共有23種海豚。


在調查中最值得注意的海豚,就是近年備受爭議的中華白海豚。台灣的中華白海豚分布在西海岸,被判斷為獨立族群,據調查其族群數量不到1百隻。因生活在近岸小於20公尺的海域、範圍與人類活動區域高度重疊,在台灣西海岸高度開發狀況下,面臨存亡關頭,被列為瀕危等級。


周蓮香說明,中華白海豚分布範圍從苗栗到台南北邊都有,分布均勻且靠岸,其中有兩個熱點為苗南至彰北、雲林至外傘頂洲。周蓮香坦承,因國光石化與中科四期開發,不隨便洄游(即棲地固定)的中華白海豚,面臨棲地消失惡化、海洋環境污染、噪音與漁業衝擊等問題,加上中華白海豚約10歲才性成熟、3、 4才能懷孕一次且一次僅一胎一子,一旦棲地不斷遭破壞,族群量恐怕難以恢復。


周蓮香表示,為保育中華白海豚,農委會去年起已禁止沿岸三浬全面使用底拖網;並將在1年內,依漁業法劃設漁業資源保育區或禁漁區,今年更要研擬「中華白海豚重要棲息環境草案」並送立院審查;工業局與水利署也必須提出整體評估、研擬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雖然政府提出保育政策,但台灣目前尚未如大陸有鯨豚保護區,周蓮香主張,台灣跟廈門應攜手合作,「海洋哺乳動物保育須形成網絡。」周蓮香表示,中華白海豚一天可游3個縣市遠,台灣保護區以縣管為主,不見得保育周全,「且說不定中華白海豚有一天能游到對岸,到時候誰管?」希望兩岸能合作。


提及開發案對中華白海豚的衝擊,以及有無生態補償機制可能時,周蓮香表示,環保署與業者都提出減輕衝擊策略;至於棲地補償的可能性,「還需要更多錢研究。」但在研究完之前,開發業者的腳步並沒有停頓可能,中華白海豚絕種的命運,恐怕難以挽回。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