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核不可



隨著週末(9日)廢核大遊行即將上場,這一週以來,「核去核從」,實在高潮迭起。局勢從與國民黨友好的富邦金媽媽團出面力挺開始逆轉,在國民黨提出「公投決定核四去留」,達到命運交叉點,這個富帶政治意涵的宣示,不但將了民進黨一軍,也順勢將輿論焦點轉向鳥籠公投如何投。

緊接在公投之後,不少料想外的名藝人加入表態。不約而同,他們無法上街,說法也很「恰如其分」:焦點放在「核四」、「不安全的發電方式」而非「反核」。名人的表態,或有助鬆脫反核四所被貼上的政治標籤,仍需注意的是,不安全的發電方式,語意不一定指向「核能不安全」,它也可以解釋為:「不安全電廠的發電」,而這些發言,現今成為「主流論述」、被大肆傳播。

二十多年來,核廢料最終場址何去何從,乃至於福島災後許多民眾對「核能神話破滅因而拒絕核能」的想法,就此被侷限在核四這台拼裝車的困局裡。非核家園的承諾,更是早被切割在這場論戰之外。

3月5日,原能會發出新聞稿,宣佈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核能署來台針對「運轉中」的電廠進行同儕審查,企圖提升核安。3月6日,行政院長江宜樺說:「如果台電無法釋疑,給行政部門滿意答覆,讓人相信核四可以安全運轉,行政院不會讓核四運轉,更無所謂交付公投的問題。」不禁聯想,總統馬英九當初宣示核一、二要順利除役,前提是核四得順利商轉,而管制單位原能會,乃至於核工專家林宗堯,都曾強調:「把核四蓋到好,不如讓核一、二廠延役!」

在這裡,不揣測執政黨下一步棋到底要怎麼走、公投到底辦不辦,關鍵在於,無論要讓核四強渡關山也好,或是讓核四落幕、取得輿論利多、旋身以安全通過檢測為由,讓既有電廠延役也罷。討論核安,始終不能忽略核廢以及現有電廠的問題。

福島事故,出事的不是只有爐心熔燬的一號機組,電視轉播中驚心動魄的爆炸聲,是檢修中的四號機組的氫爆。四號機組燃料棒不插在反應爐裡,而是在用過的燃料棒貯存池中。貯存池在事故發生時,也受到損傷。去年來台的日本京都大學原子爐實驗所助教小出裕章指出,四號機的圍阻體受損情況,遠比三座反應爐還在運轉的機組嚴重,至今福島核災將近兩年,燃料池裡頭的核廢料,持續發散放射物質銫,而核廢料的銫含量,是廣島原爆5000顆之多。

這麼危險的污染,當然得處理。困難的是,核廢的輻射量之高,是一取出,周遭環境就成荒原的狀態。若不怕死、要取出燃料棒,得出動一百噸的大吊車,偏偏氫爆把圍阻體幾乎炸碎,只剩一點岌岌可危的破屋頂蓋在燃料棒貯存池,於是,日本政府突發奇想,想再重蓋一個水泥大蓋子,把燃料棒貯存池封起來。要花多少時間?完全無法計算,畢竟一、二、三號機組,依然處在輻射外洩的景況。就算有一天,順利將燃料棒貯存池封了起來,海嘯依舊可能會來。更別提福島事故調查委員會認定的肇災主因,地震。

現今雖有活斷層的定義規範,但斷層的動與不動,始終不是人類的時間得以量度。這意味的是,如何謹慎預測,都是和機率對賭,所有的防災機制,都只能卑微祈求「不要有料想不到的天災」。這正是為何日本東洋大學地質學家渡邊滿久感歎:「全世界只有日本和台灣,會把核電廠蓋在斷層上!」

是,台灣。目前運轉中核電廠用過的燃料棒,正和福島電廠的處理機制相同,放在電廠裡的貯存池。因為台電始終找不到任何地方願意被當成核廢料的最終貯存場。

過去幾年,台電試圖要以公投的方式來決定核廢最終場址。但若民主就是保障每個人的基本生存權利,在這根本的意義上來看,核廢公投,不但是對民主體制的挑戰,更讓政府得以從應該肩負的行政責任遁逃。退一萬步言,就算台灣悲哀到只能玩民主形式,目前核一到核三,將會製造出的5000噸核廢料,核四營運後,又將增加2430噸的核廢料,在這座破碎地質的島嶼上,台電又該如何保證「全然的安全」?

核能安全,始終是核電政策該被考量的基礎命題而已。其所帶來的附加惡果、對再生能源的排擠、經濟衝擊等,都該被認知為「一顆完整的惡性腫瘤」。關於腫瘤,我們只能全部切除,不能任由政府以及媒體的框架將它切分成不同的細部,分化我們的思考以及反對力量。

核四必須停建、核一、二、三廠必須除役。勿忘初衷,非核家園。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