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一日,輕颱「倫比亞」襲港,時風時雨,依舊阻擋不了香港民眾走上街頭的意願。今年是香港「回歸」中國的第十六年,根據發起七一遊行的「香港民間人權陣線」估算,約有43萬港人走上街頭。港民的抗議訴求多如牛毛,大至平反六四、反設立國民教育科洗腦教育、小至施政應先考慮港人感受、捍衛香港嬰兒飲奶權,但最終歸結於抗議人士高舉的牌子:「中國狗 快D走 我們已受夠」、「Fuck you China, We are Hongkongers」。他們要求特區首長直接普選,來解決回歸後產生的各種紛亂。

但仔細分析自二〇〇三年抗議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港人聲援六四事件後,原欲制訂的「國家安全條例」)以來,每年七一遊行除了對抗中國高壓集權統治的訴求(新聞自由、言論自由)以外,其他皆是中國統治內地所衍伸出的各項社會問題,而這些問題的產生與集權統治不見得息息相關。相反的,近年出現反對填海打造離岸工業城市、爭取社會福利、工人勞動權益、家園迫遷等議題,較趨向於中國轉向資本主義模式發展而產生的弊端。

埃及政治經濟學家薩米爾‧阿敏曾將中國現狀形容為「現實的資本主義」或「帝國資本主義」,在他的觀察中,經濟體跟政治根本不可能分開。阿敏直指,世界並非由企業或市場宰制,而是政治強權假市場之名在進行主宰世界的行動。

過去經濟學忽略弱勢者,將其當成工業社會發展的初始階段,使得我們普遍認知「財富是社會勞動生產力提升的結果」,造成帝國主義以經濟之名無限擴張、造成農業社會被摧毀。阿敏認為,自此資本主義成為帝國主義的「永遠存續狀態」,而非名詞。

十九世紀後,強權國家發展出「核心」、「邊陲」概念,意即核心為工業(開發國家、城市)、非工業為邊陲(被剝削者與國家)。這樣的切分,使得二戰時的軸心國持續進行帝國主義間的抗衡,並一方面征服、對抗邊陲地帶的反動。這些強權進一步透過壟斷控制技術(智慧財產權)、自然資源、媒體等行為鞏固權力。這些手段,中國在崛起後幾乎照單全收。從北京申奧爭議時中國的處理方式,便可看出中國早已向資本主義靠攏,集權統治只是追求經濟發展的手段之一。

回頭觀察台灣兩黨輪替以來的各項政策,掠奪環境、剝削社會勞工的本質幾無差異。兩黨高喊經濟發展以達均富、幸福的口號,著重GDP的數字有無攀升,持續製造 「平等的幻象」,藍綠兩黨對「中國經濟體」的靠攏只有程度上的分別。

這次香港居民訴求的口號「地產霸權、財團玩晒」,也是台灣近年面對的困境。這三至五年來,台灣陸續開放自由貿易港、大量投入公共建設,再以各種都市計畫或科學園區為名徵收大片農地,讓台灣的徵收爭議烽火連天。儘管如此,藍綠兩黨依舊繼續拓墾,原因正是台灣擁地最多的地產大亨趙藤雄所說:兩岸直航、三通契機,外資投資房產形勢看俏。諷刺的是,每逢選舉,傾中二字又往往成為選舉勝負的重要評斷指標。香港將台灣當成參照範本,是否能夠完全解決問題?答案不言自喻。

民主制度若不能達到社會改革,便是毫無用處的民主。港台兩地相互參照,必須謹記,政權與統治形式,只是追求更佳生活的基礎之一。如何在這樣的基礎上爭取、扭轉剝削與掠奪的窘境,才是未來更應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