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豚的假面保育
九月二十五日,台中市政府「觀光旅遊局」宣佈,為了「保育中華白海豚」,計畫租用台中港區梧棲土地約4至5公頃、斥資3.5億元興建白海豚生態館,預定明年七月開工;完工後將委外經營,屆時全台可形成「北有野柳海洋世界、南有屏東海生館、中有台中白海豚館」的觀光亮點。看到訊息的當下,一陣愕然。台中市政府在鯨鯊野放失敗不久後,大言不慚以保育之名釋出興建白海豚館的訊息,顯示出台灣社會對保育的觀念依然未曾扭轉。
中華白海豚是一種居住在淺海水域的海豚(Sousa chinensis,英文俗名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中文俗名媽祖魚、中華白海豚、印太洋駝海豚)。主要生活在熱帶及溫帶沿岸水域,如澳洲中部及北部、華南、印尼等西太平洋水域,印度洋海岸線以致南非,以及河海交界處如長江、珠江口等。其中台灣族群的身體斑點分布模式因環境隔離,有別於中國東南沿海族群,科學家將台灣的白海豚認定為特殊且獨立的種群。台灣的白海豚約分佈在苗栗龍鳳港以南及至雲林外傘頂洲一帶,因台灣西海岸開發不斷,白海豚數量急速銳減至不到一百頭的數量,被世界保育聯盟列為極危種群。原預定在彰化大城開發的國光石化案,正因為這個美麗種群即將消失,而遭到極大阻力。
過去半世紀以來,圈養瀕危的動物確實被當成保育的手段之一。根據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賴俊祥編撰的資料指出,圈養手段是當物種在野外的族群受到威脅、又沒有其他合適地點可以進行族群移置時,才得以進行。而圈養的最終目標,仍是將物種移回野外。換句話說,圈養是當保育物種的自然棲地足以支持新的個體移入,或物種的野外威脅減輕時,將保育生物重新釋放回野外前的步驟。
國光石化爭議期間,台大動物系教授周蓮香分別受台塑、國光石化、台電等單位委託進行白海豚的生態調查,周蓮香隨後提出「以食物引誘白海豚轉彎」的嘗試,來弭平開發與保育的爭議,引發輿論譁然。不同於周蓮香,由楊世主等人領軍的福爾摩莎鯨豚保育研究小組,以相當克難的方式進行長時間的觀察與研究後,認為要搶救極為瀕危的白海豚,惟有保留棲地一途。
國光石化遭到撤案,「保留棲地」正是重要關鍵,但至今兩三年過去了,白海豚的棲地依舊遭到各式開發威脅,如經濟部仍有意在台中港一帶進行石化開發,或環保署日前提出的「垃圾填海造島」計畫。當棲地不復存在,圈養的意義究竟為何?其次,日前海生館野放鯨鯊的爭議,不僅顯示研究機構在野放上都有技術問題需要修正,其後續監督的漏洞,更凸顯了當保育事業遇上商業營利(BOT)時,監督機制難以落實的問題。
最重要也最常被混淆的一點是,圈養一般的野生動物和圈養海洋生物,在本質上是相當不同的兩件事。眾所皆知,海豚擁有複雜的認知力。牠們所表現出的智力水平至少與類人猿或人類幼童相當,換句話說,海豚擁有自我意識和抽象思維能力。
世界動物保育協會指出,由於圈養行為多和觀光旅遊勾連,這些聲稱保育的機構,一般會更重視參觀者的需求而非海洋哺乳動物的處境。舉例來說,場地設計是為了使觀眾可以看清楚動物,在與海豚互動的設計項目中,不會讓動物選擇互動程度,或讓牠們在需要休息時得償所望。這會造就海豚對人類的命令唯命是從,改變海豚內部的等級結構。此外,互動項目通常配合著餵食,這些表演的海豚也會由於不斷地被餵食而變胖。更別說圈養瀕危動物最重要的一件事,是盡可能提供與動物原棲地相同的環境。但,我們能夠提供海洋哺乳動物一片蔚藍無垠的大海嗎?
國光石化在台灣的爭議平息後,一度傳出要移往馬來西亞邊佳蘭,當時前往採訪,順道繞至新加坡聖淘沙拍攝以保育之名被圈養的白海豚。聖淘沙島的白海豚必須密集地在炙熱的陽光下表演跳圈或被孩童撫摸。表演結束後,我趨前檢視海豚,發現白海豚的頭上皆有顯而易見的傷口。在此之前,我僅透過紀錄片導演柯金源等人的影像看過白海豚,台灣的白海豚雖然普遍瘦弱,但從來沒有一隻白海豚的眼神,如聖淘沙的白海豚一樣悲傷。悲傷當然是人類對於動物的移情感受,然而,讓人難以接受,恐怕也不得不接受的一點即是,已有科學數據顯示,虎鯨(殺人鯨)在圈養環境中的年均死亡率,遠高於牠們在野外死亡的數字。是以世界動物保育協會語重心長地告誡:雖然人類可以把圈養的經驗進行細分,甚至得出結論說某一方面對於動物的傷害比另一方面要大或小,但是對於海洋哺乳動物來說,圈養的整個過程跟牠們的自然習性都是相對立的,應該徹底禁止。
台中白海豚館的計畫,基本上是延續著被社會抨擊的企鵝館而來。企鵝館的預算被刪除後,台中市政府硬是動用第二預備金作為設計監造費,並由市府通過預算,預計送出一億元工程款。值得注意的是,觀光局長張大春強調,這筆預算將在市長胡志強「任期最後一年動工」。在完全缺乏保育可能的情況下,力推白海豚館,唯一讓人聯想的,恐怕只剩工程款綁樁。在此情況下,這棟建物的規劃串連高美溼地,也許不至於淪落為蚊子館的下場,但我們可以預見,白海豚的消失,將愈來愈必然。
【補記】
台中市觀光局在台中清水召開地方說明會後強調,台中白海豚館沒有圈養白海豚的計畫,場館將採用3D、4D、靜態影像等方式呈現白海豚的相關知識,只會在白海豚館內規劃「復育區」,用來進行擱淺鯨豚的救援行動。
儘管如此,世界動物保護協會仍提醒,許多對外展示機構經常對外宣稱自己是「擱淺救護」與「研究中心」,但據科學研究顯示,多數擱淺的海洋哺乳動物,尤其是鯨豚,都會在獲救後死去。儘管有一部分可能獲救,在野放時也缺乏監控,有些機構甚至會將適合被放生的鯨豚,留下來作為公眾展示。目前台中白海豚館 「復育區」的後續規劃、經費挹注、學術資源都完全不明,其後續進展,仍須追蹤、監督。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