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從未創新
日前作家吳晟撥了電話給我,說是舊作《筆記濁水溪》修訂再版, 希望寄一本給當初關心中科四期搶水與國光石化的朋友們。在電話裡和吳老師聊天,想他在中科與國光戰役後,應能輕鬆不少,豈料吳老師說:「走了一個國光,來了一個彰南,現在又要去抗議了。」
彰南產業園區的前身是「彰化人纖專業工業區」,位於水尾村的台糖農場用地,此區域雖非特定農業區,但仍種植蔬果與甘蔗等作物。人造纖維工業區被編定後,沒有真正開發,閒置十多年後,彰化縣政府,在推動國光石化與中科四期的同時,宣稱將帶動工業的「群聚效應」,以「環境差異分析」的方式,將人造纖維工業區改為「彰南產業園區」。
彰化縣政府得以「環境差異分析」就通過變更,在於彰化縣政府主張,彰南產業園區已經考量降低污染總量,引進產業將由原本污染量相對較大的人造纖維製造業調整為橡膠產業、運輸及物流業、塑膠製品業及綜合性工業等四大類。然而,這僅是傳統環工的概念:以為「降低污染」等於免去衝擊,事實上,環境衝擊不單只是污染問題,還要顧及自然資源的分配與使用上之合理與否。
國光石化之所以死案,在於大度攔河堰開發不成。這間接影響中科四期的開發,引發了中科四期搶水戰爭。從這兩個爭議就可得知,彰化縣是一個極度缺乏水資源的地區。不僅如此,專案小組在審查會議審查意見中也指出:「本案基地地質似有區域性地層下陷現象。」
彰化為何地層下陷?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抽取地下水。彰化及雲林地區目前生活用水量約2.39億噸,佔總用水量5.4%,其中約64%來自地下水。前述生活用水量2.39億噸中,約94%由自來水系統供應。目前彰化地區自來水系統供水量為每日36萬噸(每年1.31億噸),地下水的供應量佔每日28萬噸(每年1.02億噸),其餘由台中系統支援。
在彰南產業園區案中,水利署同意了用水計劃。彰南產業園區終期日需水量,是每日六千一百萬噸。但水從哪裡來?自來水。目前仍舊爭議中的中科四期水從哪來?自來水。同樣為了「群聚效應」開發的二林精機也蓄勢待發,水從哪來?自來水。自來水,自來水,說穿了,就是地下水。水,是所有產業的源頭,從國光石化開發之始,水利署就知道「擠不出水來」,在中科爭議過後,仍核定彰南產業園區的用水計劃,根本失職。
儘管如此,彰化縣政府仍宣稱彰南產業園區值得開發。因日前越南排華運動影響台商發展,台商正尋覓更好的投資環境。一旦吸引台商回流,光輪胎產業產值可達240億新台幣。因此彰化縣政府持著「產業創新條例」為盾牌,一路過關斬將。
但這樣的產業哪裡創新?其發展背景,歷史上也曾經發生:一九五八年,港澳地區發生暴動,僑資返台尋找投資機會。當時因地權分散,工業地難尋,政府因此制訂「獎勵投資條例」,後又有「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即產業創新條例前身),這些制度,在在都是為業者「降低外部成本」的手段。我無意否認彰南產業園區開發,完全沒有經濟效益。但這樣的效益是否真是我們所需?效益是否龐大到值得我們以能生產農產、維持已經偏低的糧食自給率得台糖地去交換?甚至讓其廢水排入外海影響中華白海豚的生存也在所不惜?
二十一日上午,吳晟老師與水尾村民、關心的環保團體,前往彰化縣政府抗議,彰化縣政府仍以一切合理合法產業群聚效應最大來回應。然而中科四期至今進駐廠商都未確認,為何還要新闢產業園區?答案在彰化縣政府的網頁說得很清楚:整個園區範圍有高速鐵路、省道「台1」線、「145」縣道及永基二圳等線性設施貫穿分割為八個區塊。計畫園區周遭則現存有「北斗都市計畫區」、「竹塘都市計畫區」、「溪洲都市計畫區」。這三個計劃區,不約而同都在2010年作出變更。傳統的圈地炒作方式,彰化縣政府可謂百玩不膩。
表面上來看,彰南產業園區當然不若國光石化與中科四期兩案來得有影響力,但其背後的運作邏輯,並無二致。土地炒作,是經濟發展的窮途末路,若任彰化縣政府野心勃勃地恣意榨取,彰化縣最後的發展面貌,恐剩焦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