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安難安



上週末,正在歲修的核一廠傳出事故:有史以來,台灣首度發生爐心內燃料束金屬把手卡住事故,導致燃料棒取出過程受阻。儘管原能會與台電出面保證燃料束並未損傷,但事故發生近兩週後,台電與原能會才在媒體追蹤下出面先發制人。儘管如此,燃料束是否順利取出仍不清楚,在此情況下,台電如何保障世界獨有的「核燃料棒延役」安全無虞,實在讓人存疑。

2008年,環保署通過台電提出的核一乾式貯存場開發案,但因水保計畫遲遲未能審查通過,台電在20146月表示,因核一廠存放燃料棒的貯存空間不夠,為避免核一廠因此停機,導致供電不足的後果,首創「核燃料棒延役」的政策。

此政策推出後,立刻被環保團體罵翻。核工專家賀立維特別指出:「燃料棒應退而未退,如和其他正常燃料棒放在一起,恐使燃料匣嚴重變形,若控制棒因燃料匣嚴重彎曲被卡住,反應爐在瞬間將無法急停。」這次事故,是否即為賀立維當時所推測的狀況,台電目前也仍未給出說法。

為了把手卡住事故,台電必須從國外聘請專家協助解決,這顯示台灣並為足夠專業人才面對老舊核電廠的各種可能事故。在此情況下力推燃料棒之延役,不僅在為台灣製造更多風險,更是製造社會對立。

自福島事故發生後,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一直積極地提出各種節能政策,證明台灣不須核電,也不缺電,但其論述一直遭到官方否定,或遭「停核電、要提高火力發電、違背減碳目標」等論述的攻擊。如今,它們根據工研院研發的「臺灣2050能源供需情境模擬器」進行分析後發現,若能進行積極的節能政策,台灣確實可以停掉核電,也不缺電。

工研院「臺灣2050能源供需情境模擬器」是行政院核定的能源情境研究計劃,它將台灣需求面的節能目標分為level 14四個等級,level 4(極限情境)表示需要突破所有限制,窮盡所有資源及技術極限的發展才可能達成之目標。至於官方目前訂定的節能政策目標大都落在level 2(積極情境,但普遍稱之為基準情境)。而level3(前瞻情境)表示目標可行,但尚缺推動決心排除政策限制之前瞻節能目標。

綠盟根據這套模擬機制,採取政府主張2011-2025GDP年平均成長率為3.14%的經濟成長目標進行規劃,試圖模擬,若台灣將節能情境從level2提高到level3,是否可行。實際模擬後發現,2025年時全國電力需求量將為2,899.0億度(台電系統約2,390.3億度),較2010年時增加17.3%,意即在20112025年間,每年用電需求成長率1.07%。」

綠盟進一步使用level2情境、同樣官方主張的GDP成長率去計算,得出來的用電需求率,是1.90%。而這兩個模擬方案的差別,竟在於核電廠的除役與否:官方對節能政策的停滯,將使台灣必須留著三座老舊核能電廠。但若積極節能,台灣可以將所有核能電廠都除役,甚至連許多規劃中的火力電廠如深澳、彰火等都能停建。

由此來看,當初台電提出核一燃料棒延役政策的支持論據根本站不住腳,同時也再度拖延台灣社會正視核廢料最終貯存場難覓的終極困境。這些面向未被釐清,或刻意誤導,恐將使得月底登場的能源會議結論遭到扭曲。

長期以來,核電政策存有爭議的其中一個重要關鍵,就在於官方對於資訊的掩蓋與不透明。2012年底,法國核能管制局前局長拉柯斯特來台,有幸與他進行長達超過一小時的訪談。拉柯斯特一再強調:「獨立、透明是相當重要的事,如果無法完全獨立、不受任何權威或壓力的影響,就無法行使監督的責任。」

當時,拉柯斯特特別指出,「核安最直接應該負責的單位應該是電力公司。它可以,也應該根據國際核安的規範去執行安全性的措施。至於管制單位的責任,則是去確認電力公司是否真正執行。」

然而,從核四封存前的壓力測試,我們便見證了核安管制單位的不獨立、不超然。當時核四進行壓力測試時,拉柯斯特就不客氣地批評:「目前原能會還是聽命行政系統,形同授權台電黑箱作業,無須接受外界檢驗。而今,核一燃料棒延役,燃料束卻發生把手卡住風波;自由時報更披露,鹽療反核自救會總幹事楊木火追查發現,核一廠一號機早多次「燃料鎖緊裝置受損」,二號機在上次大修時,也發生鎖緊螺栓斷裂事件,懷疑老舊核一廠出了系統性問題。紕漏盡出,原能會的立場依舊曖昧。 在不缺電、社會信任破碎、福島事故仍未平息的狀況下,台灣究竟有何能耐高喊擁核?

福島災後,核電議題不再如過往被專家與學術壟斷。這並不意味否認科學理性的必要,而是,能源的使用牽涉生活,生活的想像隸屬每個公民,當一能源可能涉及全面性的毀滅,如何在可負擔的想像中選擇未來的生活模式,將比鞏固過往的發展模式更為重要。


可惜的是,政府從來不願這般思考,導致「部分具核工專業」與持有傳統發展想像的「核能流言終結者」與不斷提出樸實生活可能的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之對立。甚且,還試圖透過行政程序的窄化設計,使全國能源會議之討論重新限縮於專業與官方的一言堂裏。此種操弄,意味對民主的否定。這正是20144月林義雄先生絕食的背景,亦是反抗的基底:台灣社會,揚棄威權。若執政者看望2016,卻未引2014暮春動盪,導致2014年底選情徹底逆轉為戒,再次吃彆的景況,將不遠矣。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