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家禽變成哨兵
禽流感捲土重來。日前嘉義養鵝場檢出台灣首度出現的H5N8病毒,至於雲林、台南、屏東則出現新型的H5N2病毒。過往只會帶原病毒的鴨與鵝,這次出現鴨產蛋率下降,鵝爆發高死亡率的狀況。由於農委會過往曾被指責「隱匿疫情」,且H5N2又在2004年時即曾於台灣發現,農委會是否失職,再度成為輿論關注焦點。
農委會指出,這次爆發的H5N2病毒,其實早在2004年就曾出現。當時農委會判斷H5N2是低病原病毒。相隔十年,病毒進化。農委會指出,新發現的H5N8跟新型H5N2的H5,都與南韓有99%相似,認為這次首度出現的高病原性病毒,可能是候鳥所帶進的。
為了防堵疫情,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在立院備詢時表示,「2003年H5N2侵入台灣時,就是沒有清除乾淨,『這次爆發我一定要清除乾淨。』」目前預估撲殺的家禽數量,恐將超過一百萬隻。
疫情一來再來,撲殺數量愈來愈大,中華民國養鴨協會理事長林政德氣憤地說:「禽流感每年固定時間都會爆發,每次政府都治標不治本,應優先撲殺帶原的候鳥,而非找鴨農開刀,如果不從根頭解決,這次禽流感絕非最後一次。」林政德的邏輯,是業者「對流感習以為常」,亦「配合所有防疫制度」。他還援引國外案例:「歐洲畜產業者擔心疫情,選擇在室內養鴨,仍逃不過禽流感疫情,顯見問題不在業者養鴨技術或環境維護,而是身為禽流感帶原者的候鳥。」
乍看之下,林政德的說法頗有道理。但陳保基在備詢時,並未拿出任何科學證據證明「候鳥說」,僅不斷強調今年世界各地流行H5N8,而台灣本土禽場監測並未發現該種病毒,因此「推論」一定是「候鳥」。事實上,就算病毒真的來自候鳥,我們恐怕也不得不認清一項事實:「流感病毒原本就存在於整個水鳥界,在水鳥身上通常只造成輕微的感染,因此,除非地球變成一塊乾燥、無生命的岩石,否則我們是絕對沒辦法將這個具有潛在致命性的病原給去除的。」(註一)
今天上午,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舉辦記者會指出,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疫學研究組研究員李敏旭於2008年曾發表一份報告,報告針對2003、2004年的禽流感病毒基因進行分析後發現:「病毒株之主要抗原基因屬美洲病毒群,與1994年墨西哥爆發H5N2病毒株有高度相似性,內部基因卻屬於歐亞洲病毒群,這樣的基因組合顯然不符合短期的自然演化,推論病毒應是藉由不活化不完全(不活化疫苗又稱滅活疫苗或死疫苗)或是活病毒的劣質疫苗所傳入台灣
。」
無獨有偶,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金傳春與香港大學管軼教授團隊共同研究的報告也指出,2012至2013年研究團隊從台灣北部一家屠宰場採集雞鴨糞便、血液,分別進行病毒與血清監測,發現16株雞的H5N2病毒的表面基因來自2003年的H5N2病毒,可溯源自墨西哥H5N2疫苗株;雞血則有八成檢出H9N2抗體陽性,有些甚達高力價(1280)但台灣過去從未監測到H9N2病毒,研判可能是農民私打非法禽流感疫苗所致。
無論施打疫苗,或是撲殺家禽,表面上來看,似是為了食品安全,以及避免疫情轉傳人的公共衛生問題。但這些行為的初衷,其實都奠基於畜牧工業化的層次之上。比起大量屠殺,在這波疫情裡,較引起我關注的,其實是屏東一家五星級蛋雞場淪陷的新聞。報導指出,這家雞場採用的是恆溫水簾式禽舍。不僅能自動化控制雞舍溫溼度,還能自動將雞糞拖出、消毒。牧場主人翁頂翔雖坦言,雞隻罹患流感與牧場設計不良有關,但最後卻將疫情指向小型養雞場,認為小型養雞場是病原溫床。
翁頂翔的說法,與我過去的採訪經驗大異其趣。某年採訪動物福利的專題,曾拜訪中寮新畜蛋雞場主人李新強。李新強採用完全放牧的方式,飼養規模遠遠小於大型蛋雞場(約大型養雞場的十分之一),而他的雞隻幾乎不曾出現流感甚或球蟲感染等疫情。
放牧有別於傳統的集約、格子籠飼養模式。格子籠是密集圈養法的一種。密集圈養法最早始於1950年代,當時僅用於家禽與酪農牧場的飼養;1960年代後,密集圈養法開始用於肉用家畜的飼養上。這樣的飼養方式,是畜牧工業為了將肉品產量極大化的結果。畜牧革命可生產大量價格低廉的肉品,但同時也帶來許多問題。比如,業者需依賴基因控制與品種改造的科技,以圖避免在非自然的圈養環境中勢必會發生的結果,比如同類相殘、健康衰退等問題,其中影響層面最廣的,即是病毒性疾病。
李新強養雞,師法自然,除飼料外,每天採集新鮮草藥給雞吃。「這些草藥,有很多都是流感的藥。像是三葉毒葡萄或咸豐草,這些東西都很賤,但雞吃了,經過雞體的作用,卻是對人體最好的東西。」李新強說,自然放養,對雞好一點,跟雞有感情,雞就不會驚嚇,根本不易生病。李新強的雞從不投藥,雞隻數量低,若雞生病,就讓雞死亡。挑選健康的雞育種,小雞自有抗體,也幾乎不必施打疫苗。
李新強的觀察與實驗,與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健康一體」(One Health)的觀念不謀而合。健康一體的核心概念是:造成人體疾病的病原有百分之六十源自動物,而動物福利與動物健康息息相關。就像人類一樣,健康的環境與體質,自然會有較高的疾病免疫力。 事實上,在這波大舉撲殺的過程中,防疫人員也證實,飼養環境良好與家禽健康有密切關係。
放牧有別於傳統的集約、格子籠飼養模式。格子籠是密集圈養法的一種。密集圈養法最早始於1950年代,當時僅用於家禽與酪農牧場的飼養;1960年代後,密集圈養法開始用於肉用家畜的飼養上。這樣的飼養方式,是畜牧工業為了將肉品產量極大化的結果。畜牧革命可生產大量價格低廉的肉品,但同時也帶來許多問題。比如,業者需依賴基因控制與品種改造的科技,以圖避免在非自然的圈養環境中勢必會發生的結果,比如同類相殘、健康衰退等問題,其中影響層面最廣的,即是病毒性疾病。
李新強養雞,師法自然,除飼料外,每天採集新鮮草藥給雞吃。「這些草藥,有很多都是流感的藥。像是三葉毒葡萄或咸豐草,這些東西都很賤,但雞吃了,經過雞體的作用,卻是對人體最好的東西。」李新強說,自然放養,對雞好一點,跟雞有感情,雞就不會驚嚇,根本不易生病。李新強的雞從不投藥,雞隻數量低,若雞生病,就讓雞死亡。挑選健康的雞育種,小雞自有抗體,也幾乎不必施打疫苗。
李新強的觀察與實驗,與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健康一體」(One Health)的觀念不謀而合。健康一體的核心概念是:造成人體疾病的病原有百分之六十源自動物,而動物福利與動物健康息息相關。就像人類一樣,健康的環境與體質,自然會有較高的疾病免疫力。 事實上,在這波大舉撲殺的過程中,防疫人員也證實,飼養環境良好與家禽健康有密切關係。
然而,從養鴨協會乃至於翁頂翔的回應,不難發現,動物福利並不被他們納入降低疫情爆發可能的思考邏輯中。再加上病毒的變化難以掌控,使得非法禽流感疫苗得以流竄。事實上,不僅是業者,就連農委會也相對鼓勵集約飼養,而截至目前為止,農委會仍未公開承認H5N2病毒來自非法禽流感疫苗,缺乏有效執法與防堵措施,顯見是非法禽流感疫苗被持續濫用、導致疫情擴張的主要根源。若再持續缺乏檢討,恐將造成更封閉的惡性循環。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建議,面對疫情,農委會除應儘速公開台灣禽流感所有病毒八段基因序列及完整分子流行病學報告,供各界分析研判病毒演化機制與趨勢外,更重要的,是得正視台灣經濟動物飼養的環境背景。若農委會能分析並公佈所有檢出各亞型禽流感病毒養禽場的飼養型態,搭配生產系統(室內密閉、籠養、放牧、有無圍網等)、養殖場地點分布圖,分析飼養型態與感染源的關連性,並調整以產量為本的畜牧政策,才可能建立相對完整的防疫措施,從源頭減少疫病爆發與傳染的風險。
因為,面對禽流感疫情,撲殺並非唯一且最重要的事。諾貝爾獎得主彼得.杜赫提所撰寫的《鳥的命運就是人的命運》一書中,對禽流感一事著力甚深。杜赫提在最後幾章特別強調,其實,正是人類影響了鳥類的族群和健康。
在撲殺之前,若我們能暫緩並回顧鳥類與人類互動的歷史,我們將發現:「對於警告我們有危險到來這方面,哨兵鵝與人類歷史有長遠的關聯。鵝如果發覺有外物入侵領域,便會進行攻擊,並發出巨大的噪音。安撫之道是餵養牠們,讓我們的領域變成牠們的領域。」
讓我們的領域變成牠們的領域。而非把牠們擠壓入「我們打造」的領域。人類不可能與自然隔絕,而撲殺絕非安撫之道。相反的,那是阻礙我們理解並找尋和平共處的途徑,召喚更不可測的病毒恐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