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閱聽崩壞



日前,因為壹週刊報導甫州工廠煮飯添加保鮮劑的新聞寫了〈防腐藥水煮白飯事件有感〉,由於該篇文字劈頭先自我揭露,使我在這幾天內,陸續收到「這是護航文」的批評。這幾年,面對寫下文字使不同立場者受到情感傷害而招致的標籤,多半已不再理會。不再像初出茅廬的菜鳥記者,急於爭取每位閱聽眾的認同。不僅因為那是不可能的事,也因為就算可能,那亦是漫長的過程。而且,這漫長過程裡有幾個重要因素必須具備:閱聽眾要有媒體識讀能力——對每一篇你所看的新聞保持懷疑、不立下判斷;不因單篇文章而輕信,保持開放性的閱讀。而在現狀新聞傳布以秒計的狀態下,給你所讀、所在意的新聞事件留些空白,再三反覆推敲書寫者的邏輯是否順暢、是否有證據不足的地方,若有,對寫作者提問,而不是未做上述步驟,只讀標題就點分享,並附加一句簡短的、充滿情緒的評論。

上述原則,我認爲適用於任何媒體機構或任一記者,包括我。可能因爲過去十年在環境、農業相關新聞領域的耕耘,許多讀者認了我的名字,而信任我寫下的每一字句,但嚴格來說,〈防腐藥水煮白飯事件有感〉這篇文字並不嚴謹,無論內容或結構,其實都相當雜亂。在寫下這篇後,有一位一年多前到英國旅行認識的朋友,不同於批踢踢鄉民的轉載方式,她閱讀與這事件有關的新聞,但沒有轉載任一篇,包括我的。但她傳訊給我,問我若不是與業者認識,是否會書寫這篇文字?我與她的對話,附在〈防腐藥水煮白飯事件有感〉這篇裡。昨晚,我們又有了一次來回,而我的回應在稍作補充後如下:

❝  昨天我回覆,如果不是我認識的人,我就不會寫這篇文章。這句話背後的脈絡,跟我昨天晚上看到三立抄我文章那麼暴怒有關。因為這則新聞確實如你所說,那麼多方都有檢討跟改善的空間,它們都必須被一一寫出來討論,我卻簡單提及,著重業者的努力。那是因為,撰寫一則新聞需要成本(時間與金錢)。因此我昨天才那麼氣憤,電視台記者有資源卻不做,選擇抄我一篇不嚴謹的文章。而在此前,他們已經跟著壹週刊做了不嚴謹的跟風報導。而正是這種跟風,讓我決定寫下〈防腐藥水煮白飯事件有感〉。

第一次回訊時我說:「如果不是認識的我不會寫因我沒有服務於任一機構」,這句話的意思是,我現在是無業狀態,我沒有義務寫新聞(大家總想免費讀好新聞)。也因為我接到電話時在天譴昏迷十分不適,更因為我自己有事要忙。而我知道,針對這樣的議題,至少有上下游新聞網會處理,所以我第一時間沒有想寫,而是先聯絡上下游的記者,問她有沒有要採訪業者,因為當時跟風的報導還沒有任何一篇去採訪了業者。

但另一方面,正如我文中與上一封訊息回覆妳所提,我不認為壹週刊的報導合格,因為它連廠商使用的添加物都寫錯(這遭到一位資深醫藥記者前去抗議),因為它連估狗就做得到的查證不做,使用質疑的語氣書寫新聞。

姑且不論對業者的傷害,它所製造的是消費者的恐慌。而因現世新聞討論方式是以臉書這種快速傳播的模式進行,在上下游寫出完整的新聞之前(昨天將近八點他們才寫出來),業者已經被貼上徹底無良的標籤,依照採訪經驗,對立已經造成(因為此前有太多食安風暴),理解不可能存在。真正讓我覺得說些什麼好了的動力,是這樣處理新聞的方式。因此我書寫的理路應對的並不是這起事件本身,而是這樣的報導方式(缺乏對廠商的直接採訪、忽略需要添加添加物的各種環節)引發的風暴跟「改善的不可能」。是的,是改善的不可能,而不是如何改善。

若你要問我有沒有私心,有。私心就是我一開始說的,如果不是我認識的人,我就懶得寫。但因為是認識的,而在這樣刻意扭曲報導後又快速傳播的過程中,我看見我的朋友透過打臉方式回應(轉貼文青別鬼扯,咒罵壹週刊),我看見恨可能產生,而一旦恨,就沒有理解跟改善的空間,甚至,那釀成的不是單個議題的無法討論,而是社群的對立(慈濟與頂新風暴即為一例,而那日後延燒的至少就包括媒體的淪陷,見〈流言〉與〈匿名與真實〉)。

陌生人有恨我可以忽視,但我的朋友不行。綜合上面這些原因,寫成了那樣的文字。我認為自己著重在傳播這一塊即可,因為針對議題本身,需要耗費更多成本、更多元面向的採訪書寫,已經有可信任的媒體在進行而我也暫無資源去做這些事。

最初,那些文字只是轉貼新聞寫上的評註,它的結構並不嚴謹。它後來會成為部落格的一篇文,是因為我臉書朋友轉貼時會漏掉評註,要求我貼上。這些要求我貼上的朋友沒有你這樣的提問,是因為他們清楚,我的重點在於,止血,我要傳遞的訊息其實只有一個:

消費者是否願意注意到每一個細節的變動的影響,而不是粗暴地「不要用」?不只因為商譽的建立多困難。也因為壹週刊的粗劣報導,影響的並不只是商譽,在民粹極大化的狀況下,也讓真相跟改善變得沒有可能。

這件事必須先被確立,後續討論才可以開展。而當上下游寫出新聞,一些老師跟長期投入孩子午餐把關的NGO團體或朋友提出論述,我也都一一附加在臉書的回應與部落格上。在這些回應裡我也提及,並非覺得廠商都沒有責任。而這也不是叫家長自己解決問題就好了。

換句話說,妳對我與廠商關係間的疑惑,或許在於,妳認為我是一位記者,應該撰寫一篇公正、具備多方說法的食安新聞。但對我來說,我關懷的是這種媒體爆料處理帶出的連帶影響。也因此,是的,我要麼不寫,要麼寫了,不管廠商是不是跟我熟識,若它在現行結構下並不犯法卻被胡亂爆料,我都會鉅細彌遺地寫。因為廠商接八、九萬人的單卻不能不添加,的確是一個可以也應該被討論的議題,但卻不能夠透過這種錯誤百出的報導跟議題設定來進行。因為這種進行方式只會引起恐慌。

我不知道,如果今天沒有寫出我與業者的關係,妳也會有這樣的疑惑嗎?如果昨天我的身體狀況好,就算不透過採訪,嚴謹調整架構,我可以寫出一篇不受質疑的文字。但我的身心都沒有足夠力量去處理,因此在知道它是揉雜公私情感並且不是嚴謹書寫的狀況下,我認為自我揭露是對讀者負責的態度。並認為,補充後續討論是我進一步負責的方式。

妳今天的回訊提到書寫應該「公正」。公正二字對應新聞書寫的概念或可稱為「客觀」。但純然的客觀並不存在。立場偏頗是一個有趣的詞,因為立場並不單單指涉人際關係,它也涉及我們的教育背景、成長歷程等等,今天文青別鬼扯呈現科學證據說廠商無毒,因此廠商無罪,壹週刊亂報。但卻不去處理其他涉事者的責任,這樣是否就稱為公正、不立場偏頗的書寫?

公共議題牽涉多方,傳播學理所在意的是,各種立場的揭露都要是「真實」的。當這些真實面都相互撞擊後,它才可能趨近於「客觀」並貼近社會現實。 ❞





公開這篇回訊,重點並不在於說明與澄清。會動念公開,有幾個原因,一是昨晚睡前看見該間工廠的白飯被一桶一桶地倒掉。二是早上看見我的友人,也就是甫州的品研經理的妻子的公開貼文〈在白飯事件的風暴中心〉。三是,同業兼好友靜梅轉貼這則公開貼文後,我和臉友Ted在靜梅貼文下方有這樣的來回——

Ted:「文青別鬼扯也有引用性?核四也是台灣地表最大的合法添加物之一,為何我們還是要反核呢?」

我:「我自己不看文青別鬼扯。但不可否認在這一事件中,它第一時間針對科學面向的澄清是重要的。我覺得這種粉絲頁的出現,其實很大一程度來自我們討論公共議題時傾向情感思考,忽略理性的論述。又或選擇性地使用理性論述來支撐。」

Ted:「我原本也是不以為意,後來看了一陣子發現這個頁不僅是選擇性理性的問題,而是在濫用知識權力來譁眾取寵、甚至戳樂,犧牲別人對議題的付出跟努力來換取自己的象徵資本,運用一些偏頗的理路來搗毀公眾認識與參與公共事務的胃口,令人感到蓄意跟惡意。」

Ted所提及的「濫用知識權力來譁眾取寵、甚至戳樂,犧牲別人對議題的付出跟努力來換取自己的象徵資本」,正是閱聽崩壞所造成的惡果。而這又將反過頭來,讓閱聽崩壞的狀況更形加劇,且讓人與人的信任再無可能。

前天,和上下游的記者慧貞討論這起事件時,我們都有感嘆,感嘆在這幾波食安問題連環爆的狀況下,因為消費者的擔憂與媒體輿論效應,業者對政府與媒體都抱持著高度的不信任。不信任,帶來的是溝通的阻絕,誠實的遠離,且將使我們在意的問題與擔憂,永復循環。


留言

Unknown寫道…
不管是歷史或是新聞【純然的客觀並不存在】。一個負責任的書寫者只需要對同樣負責認真看待文字的閱聽人負責,僅此而已。謝謝您的勇氣與負責!請繼續加油!
Unknown寫道…
您曾說過:「我深信,核電始終不是科學,而是哲學問題。是必須回歸至人以及生存本質的層次去思考的問題」

那我說「米飯始終不是科學,而是哲學問題,更是必須回歸至人以及生存本質的層次去思考的問題。白飯只能是白飯!」這樣子您接受嗎?

其實我也認同米飯加保鮮劑沒問題。但重點是我認為您不應雙重標準,反核的時候,不承認科學證據,宣稱反核是哲學、是信仰,但現在遇到自己或親友權益受損,又要拿科學來救援。

現在才知民粹可怕,但民粹和您意見相同時,可沒看到您講話,甚至自己就是民粹。
Chyng寫道…
何能贊:

你要怎麼定義白飯之於你的意義,我沒有意見。問我,食的問題最終走到何處?是的,我還是會回您,那是哲學的問題。生活的一切思辨到後來,都是哲學的層次。都是如何共同生活,如何好好生活的問題。如果你在意食的問題,你應該反核電。因為核災發生後,食品安全就崩解。若你認為米飯加保鮮劑沒問題,何必來此質疑我,只因為我反核?我的雙重標準在哪裡?我有說「白飯一定要加保鮮利」嗎?我說的是,應去檢討為何大家認為應該是鮮食的食物,卻必須添加保鮮利。哪個環節出錯使它無法動彈,使一家已經努力的廠商,要被民眾對食的恐慌打成黑五類。食安的環節只是廠商的問題嗎?如果種種環節都不去思慮,我們如何共同生活?
Unknown寫道…
所以您的立場並不是「保鮮利無害,可以添加」(科學意見),那我誤會了,抱歉。
您的立場應該是「「保鮮利即使合法,還是對人有害,但廠商已努力少用」,所以大家應該譴責自己不煮飯,又不肯多出錢,害的有良心的飯商,只能含淚加保鮮利給大家吃,是這個意思沒錯吧?
這個立場到底是在幫甫洲,還是在害甫洲,您要不要再想一下?
Chyng寫道…
何能贊:

不願理解別人寫的字,畫靶射箭不停,那麼話都你說就好了,還需要我回覆什麼?
Unknown寫道…
現代人生活都很忙碌,也沒有太多時間可以深入一個議題,但也有一群人是很想知道真相,會願意花時間在特定議題上面。
妳的文章就像柴火一樣,是給這群人很好的養份和支援。
我自己也是這二年加入了食品業才慢慢了解這些東西的運作,慢慢才能發現 "黑心" 和 "守法" 廠商有什麼不同。
群眾的教化本來需要時間,至少,你的文章是一個好的柴火。
總是會讓時代中的善和惡在柴火透出的光芒中慢慢可以辨認。
雖然這總是一個漫長而辛苦的道路。
這次最令人覺得不解的是屏東縣政府,令人覺得灰心,手執政府名器,做的確是最沒有理性思辨的簡單工作,十分令人生氣啊.
加油~!!
熱情這種東西也許會無力一陣子,但總不會消散的。
Chyng寫道…
Jimmy Chu:

所有願意聆聽他者的閱聽眾是寫字的動力,謝謝。
W-J寫道…
後來想想,我一開始之所以會質疑你第一篇文章的重點,或許與你這邊提到的幾點有關。

大概有點像你講的,因為你過去在工作上的努力,所以讀者會認你的名字、會比較願意相信你的文字。雖然你今天寫的不是一篇新聞報導,但至少也是一篇公開的文章,而且是一篇你希望大家閱讀的文章。一開始我直覺地認為,在以上所述前提下,你發表的每一篇文章都應該要足夠嚴謹。但是也就像你講的,你畢竟也不是拿錢採訪做報導,我確實不應該理所當然地認為你既然要寫就得寫一篇全面性的文章。我認定你的身分是記者,即使這是你的個人部落格,但根據以往我的閱讀經驗我直覺地以你’記者’的身分為作者來閱讀第一篇文章,而不是以’你’這個人的個人身分。但是反過來說,該篇文章被轉載、分享、提及、閱讀能達到一定的數量絕對與你’記者’的身分有關`。換言之,’記者’的身分為你提供了好處,那讀者究竟應不應該以’記者’的身分來看待你?(我是真的覺得很混亂不知道該怎麼拿捏不是在質問你……)
W-J寫道…
後來想想,我一開始之所以會質疑你第一篇文章的重點,或許與你這邊提到的幾點有關。

大概有點像你講的,因為你過去在工作上的努力,所以讀者會認你的名字、會比較願意相信你的文字。雖然你今天寫的不是一篇新聞報導,但至少也是一篇公開的文章,而且是一篇你希望大家閱讀的文章。一開始我直覺地認為,在以上所述前提下,你發表的每一篇文章都應該要足夠嚴謹。但是也就像你講的,你畢竟也不是拿錢採訪做報導,我確實不應該理所當然地認為你既然要寫就得寫一篇全面性的文章。我認定你的身分是記者,即使這是你的個人部落格,但根據以往我的閱讀經驗我直覺地以你’記者’的身分為作者來閱讀第一篇文章,而不是以’你’這個人的個人身分。但是反過來說,該篇文章被轉載、分享、提及、閱讀能達到一定的數量絕對與你’記者’的身分有關`。換言之,’記者’的身分為你提供了好處,那讀者究竟應不應該以’記者’的身分來看待你?(我是真的覺得很混亂不知道該怎麼拿捏不是在質問你……)
Chyng寫道…
雯菁:

哈哈,我沒有覺得被質問啦XD 因為後來猜想可能是覺得混亂,所以在回覆妳以後才寫了這篇,把一些想法再寫清楚一點。其實在妳問我之前,有另外一位長期讀我的朋友也說,他看到那篇白飯後,心裡也在嘀咕,覺得我為何要自我揭露,又,自我揭露後為何不寫完整。但又多想了一下我這個人(畢竟實際生活上認識,讀我也算久),就大概猜到為什麼,所以沒多問。但後來我們有討論,我自己也有反省,的確在這件事上,作為一個已經有讀者信賴的人應該更謹慎,就算部落格並不是一個正式的媒介平台,但影響力與信任度很難區分;因此,儘管我因為各方面的考量而沒有用一個報導者的身份書寫,並透過後續補充去平衡,如果回到傳播效果來看,這樣的書寫模式可能會引起(一)讀者懷疑、不解,而從此對我的書寫打折扣(二)讀者不懷疑但不會回頭來看而沒有獲得更完整的資訊。無論哪一個,對一個以傳播跟書寫為志的人,都是要避免跟修正的,所以很謝謝妳的提問。

另一部分我和那朋友也有討論,這樣的書寫狀態跟形式,勢必和我現在的無業狀態有關。如果我現在仍然在獨立評論@天下當專欄作者,因為那樣的平台確定是個外放的公共平臺,也因為有稿酬,無論稿酬多寡,我都會因為這樣的外在制約而對書寫的文字更謹慎,那樣的狀態,會摒除掉部落格這個也有私人色彩的曖昧地帶。回覆你的訊息裡提到,大家都期待看到全面完整的訊息,但這真的需要成本,現況是,我們的社會並不支持這樣的平台產生。那反過頭來讓這樣的書寫者也沒有空間,沒有資源進行完整的調查,又會回頭變成社會對突發事件的過度恐慌,以及產出像文青別鬼扯、核能流言終結者或是反慈濟的大愛新聞自救會,反反慈濟的全民抓烏賊這樣的粉絲團。這樣的粉絲團,因為各種面向的資訊未能在第一時間被釐清然後呈現給大眾思考,使得這些群體內部成員的情感受到傷害。因此點進去看這些粉絲頁(尤以慈濟為最),我們只會看到不斷捍衛自身立場的發言,同溫層愈來愈高,且會看到他們對反向言論的憎恨,循環下去,溝通是不可能的,因為人不再相互信任。這大概是最近的感觸,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