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讀《三千分之一的森林》,作者是研究苔蘚的學者羅賓.沃爾.基默爾,他寫了一段與北太平洋的初相遇——他在瀰漫濃霧的潮池試圖尋找海星,遍尋不著,直到在潮池站直身子,舒展僵硬的背部,突然間,像有簾幕被拉開,海星現身,化為橘紅星星在黝黑夜裡閃耀。這個經驗使他想起一位長輩說過的話:「要發現事物最好的方法不能透過尋找。」意思是,必須對目光所及之外的範圍敞開各種可能性,這樣你所尋覓的自然會出現。作者想及隱蔽事物昭然若揭的瞬間,將之形容為擴展,「我的世界和其他生命的世界之間的邊界忽然因為這分明清晰清澈而撐開了,令人充滿謙卑和喜悅。」


羅賓.沃爾.基默爾所提亦可視為創作田野的方法。開敞、不設限,所見所聞的碰撞交織將會帶來靈光。透過有機的形式組合,創作者有時能從中提升美學表現;而透過長時間紀錄素材的重新詮釋,有時能覆述紀錄初衷而不使人感到厭倦。導演柯金源的新作《平安龜》即是後者。紀錄片的核心驅動力雖仍是他三十多年來紀錄海洋時窺見的變遷,然不同他紀錄鯨鯊時對人族的明確指控,平安龜試圖對人保持信心。


柯金源透過澎湖等地的文化習俗鋪陳出人與龜的互動,藉此道出龜的利用史,呈現海龜曾有的蓬勃與消亡。他在片中扮演串接角色,將三十多年來與他一同紀錄、關注海洋的人物一一兜攏,這些人物勾勒出柯金源看海三十餘年的環境行動變遷軸線,同時也隱含柯金源的期待。過往他拍山,曾一度希望呈現不同世代的傳承,這念頭未能完全實現,卻在《平安龜》裡落實。攝影機鏡頭下的那些人物都不浮誇,有著類似性格,低調務實,他們因為大海認識海龜,被這一物種吸引而開啟了一生的探索。


鏡頭裡的主角是「海龜點點名」的蘇淮及其夥伴。蘇淮是我做珊瑚白化專題時相當重要的影像紀錄提供者。他與夥伴芃芃在二〇一〇年前後開始接觸潛水,成為潛水教練,從澎湖出發,步履遍及泰國、菲律賓、澳洲等潛水勝地,儘管如此,他鮮少看見海龜這一於全世界都瀕危的物種,直到返台到小琉球潛水。


當我踏上小琉球第一次潛水,漂在海面沒有目的地浮潛,突然間,一個巨大的身影出現,一頭體型和我差不多大的海龜,完全無視於我的存在從我身邊經過。我看著牠擺動前肢浮上水面換氣,接著緩慢下潛,趴著礁石啃食附著在上面的海藻,絲毫不受我的影響,完全投入做牠自己的事情。就這樣,我跟著牠一整個上午,最後牠往外海游去,消失在深藍之中。


蘇淮這樣描述他與海龜的相遇,如羅賓.沃爾.基默爾「我的世界和其他生命的世界之間的邊界忽然因為這分明清晰清澈而撐開」,他開始疑惑海龜從哪來?平常都在做什麼?這次看見的和下次看見的是同一隻海龜嗎?抱著疑惑,蘇淮決定定居小琉球,幾乎日日下水,追尋海龜軌跡。他記錄每隻海龜臉上獨一無二的鱗片,為海龜命名,探索牠們的生活,但也因此逐步發現環境的劣化。不僅是大眾都熟悉的海洋塑膠危機,海龜必須上岸產卵,牠所面臨到的壓迫還有陸面棲地的消失。


柯金源紀錄蘇淮前往馬來西亞與日本屋久間島的旅程,這兩處都有海龜的保育中心,兩地居民都如台灣早期漁民,也有食用海龜的習慣。但屋久間島後來改變作法,將海龜捧為明星物種,為當地帶來觀光資源,他們試圖維持人與海龜的平衡,儘管如此,為海龜而來的人潮仍對海龜帶來負擔,保育志工必須更加勤勉才能確保海龜卵順利孵育。然而人的努力也有極限,柯金源拍攝了小海龜因颱風而無法順利孵化的畫面,烏鴉啄食,天擇與人為的迫害使海龜的處境愈發艱難。


柯金源透過他地的保育現狀回望台灣。小琉球突如其來增加的海龜使這個蕭條的小島重新活絡,台灣面臨與屋久間島同樣的難題。但台灣的環境劣化不僅於此,早年台灣一海岸一港口等政策使沙岸流失,海龜早已缺乏適合棲地產卵、人工燈光會讓孵化的小海龜無法辨別月光的方向回到大海,而過多的海廢佈滿沙灘,即使小海龜順利孵化,入海前可能早已耗盡氣力;至於好不容易回到大海的海龜,則可能被船槳撞擊而粉身碎骨、肢體被漁網纏繞而成殘廢。


跟隨蘇淮的腳步移動他國,並不是純然的人物紀錄。柯金源想要述說的,是物種生存的跨地域。一隻曾來到小琉球的海龜,因有標記而能探索蹤跡,這隻被標記為R36192的海龜家鄉是太平洋上的一座島礁──烏利西環礁(Ulithi Atoll)。位在西太平洋的烏利西環礁屬於密克羅尼西亞聯邦(Federated States of Micronesia)的雅浦州(Yap),距離小琉球將近3000公里。而近年除小琉球,太平島的海龜數量也比以往更多,極有可能是周邊棲地遭到破壞的結果。


太平島是避難天堂嗎?柯金源在片中置入早期他於太平島上拍攝的一隻海龜,海龜媽媽上沙灘欲產卵,卻被國軍的刺網纏繞。刺網深深陷入海龜的前肢,鮮紅的血滿佈,柯金源的鏡頭並沒有特意拉近,但那樣已經足夠殘忍,海龜媽媽一顆蛋都沒有生下,就帶著刺網,殘廢地回到海中。柯金源並不迴避,實際地指出長存的沉痾。


《平安龜》裡有許多祭祀祈求的畫面。從祈求出海平安到錢母求財,龜是象徵,是人慾望的鏡像折射,但現實裡海龜已難再長壽,即便有靈,也無力撫及。同是折射,卻有蘇淮等年輕人透過海龜看見人如何可能。鏡頭最後是一稚齡小孩擲筊,此前同一幼童曾出現過,一再陰筊,但當這群年輕保育者訴說盼望,持續行動,那一幼童終得聖筊。想起始終貫穿片中的寺廟鐘聲,《平安龜》或是柯金源的暮鼓晨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