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日本



書其實出版了一段時間,但逢過年開工後又一直在讀科學研究報告(搥牆),一直忘了上來推書。剛剛看到作者之一車車在粉絲頁 「《安靜.肥滿》與貓喵狗狗!」貼文,赫然發現,對!今年是貓貓年!今日是貓貓日!封面這麼應景,必須趕快蹭一波!ミ๏v๏彡​

《我的日本》萌發於政大台文所吳佩珍老師的一次經驗——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多和田葉子(Tawada Yoko)在2017年參加一場作家會議,返日後在《日本經濟新聞》的個人專欄發表隨筆〈台灣的月台〉。吳佩珍老師形容:「她以獨特的語感以及豐饒的感性描繪台灣旅情,台灣的多語文化與南國風情在紙上躍然生輝,是一篇秀逸的紀行文。」也是在讀著這篇散文的過程中,吳老師腦中浮現幾位台灣作家的日本旅記,成為《我的日本》的雛型構想。

發夢後,由同是作家也是政大教授的柯裕棻老師和作家黃麗群穿針引線,共找了十八位作者的文章蒐羅成書。特別的是,這本書並非以中文出版,而是日文。如吳老師編序所述,這本散文集在2018年12月底出版後,2019年2月便再版,同年夏天進入三版。同時也獲得小說家東山彰良與文藝評論家川本三郎的推薦與評論。也因為這本書在日的暢銷,才有了中文版的發行。​

若記憶無誤,我應是在金門帶一群高中生做新聞田野時時接到柯老師的電話,老師說明來意,希望能收錄我至日本採訪核災事故後寫下的部落格文字。簡單來說,心情半惶恐半驚喜——不同於報導刊出前要修改五百次,部落格文字相對沒有那麼嚴謹,也欠缺佈局,真的可以被收錄嗎?但同時,核災區的見聞能以日文呈現在日本讀者眼前,這是我想都沒想過的事。​

隨著翻譯進行,當初的惶恐種子果然長大——一日吳老師助理來信問,翻譯白水紀子老師說,她在查核過程中沒有找到我筆下的某位受訪者,希望我協助確認。我匆忙查證後才發現,嗚,我把受訪者的名字寫相反了!這件事讓我見識日本對於出版的嚴謹,對照近日出版界事故,或也是個參照與提醒。​

總之。不同於許多人與日本的連結是以旅遊始,我的首度赴日即是因為採訪核災事故。儘管表哥是日本混血兒、母親的現任伴侶為日本人,是的,我沒去過這個國家。雛鳥印象像是基因,使我看待日本的眼光不太容易輕盈。然若採訪是場探索,閱讀也是,這本書其他作者的文字補足我陌生的「那些日本」,也讓我想從他們的視角,去走路、去認識。​


疫情之故,日本彷彿很遠,但打開書,你就抵達。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