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5的文章顯示全部
光與影

「很多人希望建築消亡, 因為他們想取而代之。 但我想他們恐怕沒有包圍的能力。 在這個機械時代 許多人很容易賦予場所過大的信任。 他們不會讓機械與建築分家, 那是他們所擁有的最大權力。 接下來,也許會出現沒有建築的城市, 那將是沒有城市的時代。」 ——《光與影:路康的建築設計思考》 譯者是吳莉君(亦翻譯約翰.伯格的《我們在此相遇》、《留住一切親愛的》等書)。薄薄的小書,原是講稿,但因編輯採取的格式使講稿變成一首有韻的長詩。 一九六〇年代的字句,如今依舊適用。本質。路康一直提到這個字(而他的自畫…

Read more »
以妨害公務之名

兩年前,華光社區遭迫遷,為削弱抵抗能量,警方在迫遷前一天下午就將金華街違法封街,並動用數百名警力封鎖現場。現場聲援者對警方的封街提出異議,雙方衝突,十五名聲援者被警方移送法辦。歷經漫長訴訟後,多名聲援者被以緩起訴及勞動服務處分,其中林靖豪、郭冠均、潘承佑、古振輝、張志綸五名被告,再則以「妨害公務」罪嫌起訴,於今年4月8日判處拘役50天。上週,這五名被告背著棧板苦行,表達對國家箝制表意自由的抗議。而這五名被告不會是最後一批為公共議題發聲而遭打壓者。 去年5月8日,樂生青年聯盟因樂生院主恩舍龜裂、捷運局欲迫遷居民而徒步前…

Read more »
環境正義中缺失的一環

「阿宨,我們贏了。」4月17日早上,RCA民事賠償訴訟案一審宣判,工人獲勝。RCA關懷協會理事長劉荷雲說出這六個字後就泣不成聲。阿宨全名黃春宨,是RCA案於2009年進入實質訴訟時,第一個站出來的受害女工。當時她已罹患鼻咽癌,說話口齒不清,嘴涎四流,但她依然堅定出席,強調「我要說話」。這樣堅強的女性,在宣判當天沒有現身。因為怕承受不起敗訴。因為這樁案所帶來的苦痛,並不只是司法程序問題的來回折磨,其所影響的層面,也遠非工人拿錢獲賠如此狹隘。 台灣的污染管制遠晚於污染之始,環境影響評估也是在公害爆發後才設置,甚至公…

Read more »
奇美部落的自主與重生

2011年春天,因為東部發展條例的專題,造訪花蓮奇美部落。奇美部落因地理區位的阻隔,直至1986年瑞港公路開通,才與外界較有聯繫。雖發展較緩,但也因此有了摸索、尋思傳統文化與現代觀光如何結合的空間與時間。這使得奇美部落迥異於東部多數社區,其社區發展主導權幾乎由族人一手掌握,有可能走向如司馬庫斯如此自治的管理模式。 其社區發展的興起,與一位來自嘉義的女性吳明季有關。她在大學時因緣際會造訪奇美部落,開始愛上原住民文化;之後和部落居民謝玉忠相戀、結婚,成為正港的奇美部落居民。吳明季說,剛開始部落和外界接觸時,外界的物質刺激並沒…

Read more »
當環境訴訟失守

日前內政部統計年報指出,截至2013年底止,台灣可存納骨灰(骸)塔座逐年上升為471個處所,最高可安厝容量816萬個納骨灰(骸)塔位、比十年前多了180萬個。但已使用量僅291萬左右,仍有525萬個納骨灰(骸)塔位未被使用。而這471處納骨灰(骸)設施中,公立有384座、最大容量356萬餘個塔位,使用216萬餘個,使用率超過6成;至於私立的87處納骨灰(骸)設施、最大容量460萬餘個塔位,則僅使用75萬餘個,使用率約僅1成6。據統計,前年進塔共19萬個,其中使用公立的14萬餘個塔位較多,私立設施僅納入4萬7千餘個塔位。由此數…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