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9的文章顯示全部
後來我不逛書店了

後來我不逛書店了。   這麼說,其實不精確。飛行異地時,鮮少詳細規劃,總是去到一都村,一小鎮,恣意走很長的路。其中若是遇見書店,仍會拐進流連,儘管人在他鄉,語言不通,使書店帶有景點意味。然而,書店總能作為打破地域與時間的存在,某些時刻,不僅給予知識,還有撫慰。   二〇一二年,第一次造訪福島。除染正在進行,世界各國對核災區食品的管控仍未鬆懈,受難者對東京電力公司的抗議不斷,但首都居民早已冷漠。與同事結束採訪告別後開啟旅行,先是到導演小津安二郎位於鎌倉円覺寺的墓致敬,然後搭著新幹線往京阪。   有…

Read more »
家離水邊那麼近

「灰甲澤蟹是台東常見的澤蟹之一。牠喜歡比較多泥巴的環境。」對溪流裡的生物如數家珍,這條位於台東成功鎮的都威溪,已經是台東荒野野溪小組,踏查的第四十八條野溪。走訪台東野溪四年多,台東荒野發現,台東每一條溪流,幾乎都遭到整治。而整治過後,每條野溪,都變成水溝。 不忍野溪遭到人類戕害,台東荒野拿著調查資料,跟台東水保局溝通。台東水保局認為,或許可以挑選幾條溪流進行復育。為了復育行動,請來擅長生態的顧問公司協助調查。顧問公司在台東多條野溪勘查結果,發現多數的生物都是蝦子,先少有魚,「可能這邊下游環境的因素,讓一些魚類比較不容易上來…

Read more »
無人知曉的未爆彈

提起屏東縣萬丹鄉,多數人會立刻聯想,這是紅豆的故鄉。二十年前,萬丹卻是以一起污染事件,聞名全台。 萬丹鄉與新園鄉交界處的赤山巖,有泥火山噴發。噴發出的泥漿高聳如丘,是製磚的上好材料。五零年代起,這裏的磚窯場,多如春筍,噴發出的泥狀山丘被開挖一空,甚至向下掘出窟窿。八零年代末,磚業衰敗,磚窯場一間間關閉,一九九七年,赤山巖這些被開挖出的窟窿,傳出被埋了有毒事業廢棄物汞污泥。不過當時只有鄉里口耳相傳,無人聞問,直至一九九八年,台塑將汞污泥棄置在柬埔寨的西努雅克市,導致當地受污染民眾死亡的消息爆開。 行政單位投入調查,發…

Read more »
苦雨之地,太初有字

「生物標本曾在大航海時代、博物學的時代,流轉於全世界。有朝一日,我們真的會在異地看到那寫著福爾摩莎,於一百年前、兩百年前,被運到西方的標本。它跟那些被運到西方的文物有何差異,是我一直放在心裡的問題。」   與小說家吳明益訪談時最後一個提問,他這樣回答。既關於新作《苦雨之地》的核心概念,亦是身處文字弱化的現世,追問書寫可能與小說邊界的實踐;再往前深究,還囊括他拿捏以台灣生態作為書寫的一道基樁,如何跨出他人定義其寫作中,之於地域框限的追索。   《苦雨之地》所有敘事,都由吳明益嫻熟的自然書寫出發。不僅是對風…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