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署減碳不力還牽拖 

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與歐洲氣候行動網(Climate Action Network Europe)日前公布2010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台灣評比大幅下降,環保署澄清排名下降是前任政府問題,並說明在減碳工作的努力,但環保 團體不以為然。


2010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主要針對57個受評比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強度、部門別排放趨勢及氣候政策進行評比,台灣排名由去年的32名下滑至47名,但在氣候政策面則排名第7。


環保署說明,名次下降是因公布評比報告採用國際能源總署(IEA)2007年全球主要國家燃料燃燒溫室氣體排放報告資料,針對包括能源(電力及再生能 源)、交通(國際航空及道路運輸)、住商(私人住宅)、工業(製造與工程)及減量目標(每人在1990年的排放量相比)進行比較;但2007年經濟成長和 溫室氣體排放未脫鉤、再生能源成長低,才會影響評比。


環署並說,經不斷推動「節能減碳行動方案」,2008年的溫室氣體已呈現負成長(約負4.0%);今年也通過《能源管理法》修正案及《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不能說環署沒有作為。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則反駁,即便政策排名較前,但政策評分較不科學的部分,「主要是邀請來自130個NGO的專家,針對該國及國際氣候變遷的政策進行評分, 權重也僅佔20%」。此外,台灣積極參與氣候變遷與能源議題的環保團體,都未收到看守德國協會與歐洲氣候行動網的邀請參與此評比,台灣環團的聲音並未被列 入考慮,評比結果可能失真。


相對來說,即便取用2007年的資料,溫室氣體排放強度與部門別排放趨勢,仍立基於實際能源耗用,及燃料燃燒的二氧化碳排放統計資料估算所得,權重則分佔30%與50%。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說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包括「單位初級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單位GDP的能源耗用」、「人均能源耗用」3項指標;部門別排放趨勢則是以2005至2007間各部門排放量與2000至2002年間排放量進行比較。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表示,其中在能源部門的排放量中,還特別考慮核電的因素:「這是因為評分設計時,基於核電的高風險,依單位能源的風險度轉換,所以在評比中,核電溫室氣體排放相當於燃煤火力」。評比單位也特別強調,「唯有以其他低碳能源取代核電,才有助於此項評分」。
環保團體批評,環署不該以政策排名第7掩蓋其他名次下降問題;若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11月頒布的綠色新政評分卡來看,台灣政策狀況其實更適合負面表列。


根據WWF評選出最佳與最差的綠色新政政策中,被評為屬於妨礙綠色新政推動的政策包括「對煤礦開採的補貼」、「對能源密集產業的優惠待遇」、「核電的補貼」、「私人運具以及航空公司的補貼」與「缺乏整合性的水資源管理政策」。


綠色公民行動遺憾地說,台灣除了沒有煤礦以外,其他4項政策都是既有政策,其中核電補貼更是現任政府力挺的政策;且今年4月能源會議結論也和2005年幾乎一模一樣。


環團期望環署不要花納稅人的錢澄清面子問題,而應謹慎採納民間團體對能源與產業結構調整建議,調整即將審議的《溫室氣體減量法》,才有助減碳。


台灣現行氣候變遷政策與國際環團立場比較(來源/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議題台灣政府現行作法氣候行動網(CAN)
減碳目標宣示2025年回歸到2000年,拒將目標納入溫減法工業化國家需於2020年時,較1990年的排放量減少40%以上;新的議定書中明訂具有法律約束性的減量目標
碳交易將碳交易作為減量對策主軸,碳權多採無償核配制支持採用碳稅與以碳權標售為基礎的排放交易制度,將碳定價。反對無償核配制
碳抵減50%的減碳量可來自境外碳權抵減碳抵減量應盡可能限縮
核電規劃核電延役與新增機組反對核電作為減碳選項
減少森林退化持續錯誤的造林政策2020年前,達成森林零退化
國際氣候基金無規劃已開發國家在2020年時,每年應提供近兩千億美金的財務資金,協助窮國減量與調適計畫之推動
技術移轉無規劃基於「保護與分享」的精神,建立一新的智財權的管理協定,協助減量與調適技術流通

留言

牛蛙寫道…
總覺得這個議題應該找經濟部,環保署應該還不認為CO2是污染物,也不是他的權責
Chyng寫道…
牛蛙的沼澤:
是啊,經濟部其實才是最應該被拿來檢討的,不過減碳議題牽涉各部會,各單位都有不同權責。環署以制法、後續監督、盤查為重點,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是,經濟部提出開發時,在環評時其實握有否決權,可惜的是,都不會用到,所以打環署也是很合理的。環署雖不認為CO2是污染物,但國際都公認啊,這種拗法無法拗太久的。
crimson寫道…
經建會才是太上皇,經濟部只是作手腳的
打蛇請打要害。
匿名表示…
樓主,是不是字太小呀??
個人覺得看的有點吃力,還一直按"ctrl+"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