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6的文章顯示全部
非洲三部曲之三:以朋友之名

「製造戰爭與攝製照片是兩種相疊合的行為。」從開始接觸非洲大陸後,蘇珊.桑塔格的批判是否一直存留在雨貝.梭裴的心底?否則,如何解釋他對悲劇源頭的執著追溯,除了漫漫長年深入地理,雨貝必須耗費數年打造一架輕飛機,從法國自駕到非洲,且將它命名爲「人造衛星」。 從非洲首部曲〈基桑加尼日記〉的沉重,到非洲二部曲〈達爾文的噩夢〉中資深外科醫師的俐落解析與精密重組,雨貝在〈以朋友之名〉裏展現詩意與開闊。詩意源於退一步,重新定位科技,但將文明鑲嵌自他自始至終關懷的歷史沈屙,輔以嘲諷式的對照,告訴觀者,為什麼「月亮是屬於白人的…

Read more »
對精障嫌犯的理解,還有大片的空白待填補

台南湯姆熊隨機殺人事件犯人曾文欽的更一審判決出爐後,受害人方小弟的姑姑對媒體痛陳:「司法早就死了,我早就沒期待了。」對於承審法官選擇不相信檢方主張的「曾文欽裝病說」,方姑姑不接受;對承審法官在判決書中強調了對曾文欽缺乏社會系統支持的理解與同情,方姑姑更是憤憤不平。 家屬的悲痛,經過媒體傳播,不僅使精神疾患被更加污名,也使社會只看得見悲痛與「可惡的凶嫌」,而難以清楚認知重大刑案的發生結構。在隨機殺人案比以往愈來愈頻繁發生的此刻,透過曾文欽案去透視此間糾結,是台灣社會的當務之急。 事實上,這樣的對立不只存在…

Read more »
血是怎麼冷卻的:一個隨機殺人犯的世界

Tseng Lee / 端傳媒 從看守所出來,走在林蔭大道,想起會面前的等待:兩位婦女在身後聊天,交換彼此親人如何因酒、因賭,因不受教而不停進進出出。語氣多有感嘆,但他們在每次會面前上市場買菜,燉爌肉端來。   排序是第四梯,一號窗口,十點二十分。一號窗口正對階梯,坐在冰涼石椅見受刑人一個個慢慢爬出。此前沒見過曾文欽本人,新聞畫面裡他是一胖漢,頭頂全罩安全帽,面目模糊。但雙眼對上就認出,眼神的緣故。平頭,約百來公斤,淡卡其色囚衣,右耳際有癬苔一片,左胸掛著登記證:曾文欽。囚犯0226,可他仍有名字。習慣性提…

Read more »
非洲三部曲之二:達爾文的噩夢

「資本與自然和人性的關係,是異化的極致。」人文地理學者大衛.哈維這句話,無疑是《達爾文的噩夢》的最佳註解。 延續在盧安達所受的震撼教育,雨貝.梭裴耗時四年,繼續將鏡頭鎖定非洲。有別於非洲首部曲《基桑加尼日記》大膽運用極具衝擊性的畫面與閱聽眾溝通,雨貝在《達爾文的噩夢》,透過十分精準卻充滿生活感的簡短訪問,與充滿象徵意涵,或乍看無意義的影像,作為探索與理解的引誘,將自然環境變遷、資本積累、區域經濟體中循環累積因果的病灶,邏輯縝密地拼接成一幅醜惡的地理統治景觀。 他的拍攝其實緩慢。鏡頭徐徐展開,有生態災難、…

Read more »
非洲三部曲之一:基桑加尼日記

說是日記,但沒有制式連貫的時序。畢竟「People on the run」,斷裂是常態。雨貝.梭裴走入非洲,接受了第一次震撼教育:戰爭在遠方,傷亡都是他人的事。但怎麼會是他人的事?雨貝.梭裴深深質疑。於是視線所見、心靈所感的突兀,成為支持《基桑加尼日記》的分段形式。形式與心從來無法脫鉤,或許如此,觀看《基桑加尼日記》時很難一氣呵成。 1994年盧安達大屠殺後,十萬名背負屠殺者惡名的胡圖族,逃至基桑加尼雨林中。雨貝搭上聯合國的救援列車,在重重阻撓中拍攝,剪輯出僅四十二分鐘的影像。那四十二分鐘如此漫長。六分鐘時…

Read more »
因為我是

二〇一六年三月十一日,夕陽將要西下,穿越日本福島縣浪江町與川俁町的管制哨後,我稍作停留。這塊交界處,被稱為「山木屋」,是川俁町目前仍被管制、未能開放歸返的地帶。山木屋得名自這裏原有的產業,早期養蠶,織絲,後發展酪農業。走入廢棄、積雪未融的山木屋,牛舍裏雜草叢生,資材或生鏽,或缺散佚失,空蕩蕩,唯一聲響是警方的管制哨音,以及偶爾呼嘯而過,認為我行跡詭異的車輛。氣氛應該蕭瑟。但繞走一圈,許多貼上福島最大酪農企業「酪王牛乳」的玻璃罐,被安放在牛奶箱裏好好堆疊,彷彿一大清早,新鮮的牛奶就將灌注其中。 走出山木屋,橫…

Read more »
荒言

我喜歡畫面最初與最後的頭顱。那麼密集。看著,看著,但所有觀看都偏斜晃蕩,最初的運鏡就說了,人會暈眩,唯一清晰的恐怕只剩聲音,但聲音不是全貌,話語本身充滿瑕疵。 故事在瑕疵中行進。而能行進的動力是情感。樓一安在戲裡試圖掌握為何模糊,而不是真實與虛構,正義與暴力,是與非。 並非單指狹義的愛。關係充滿各種宰制,慾望很難完全滿足。所有的幸福都破碎,而有時為了掌握破碎的幸福,人得做出犧牲。母親要家暴的證據,蘇俊傑和父親天差地別,美玉妒忌卻對曉晨也有真實情誼。不可能不環環相扣,當關係開始,平衡就難以完成。許多惡都源…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