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顯示的是 2018的文章顯示全部
記住那些火中顫抖的靈魂

「我們已經死了。然後是媽媽和爸爸 如果你在那裡 ...... 不,只是媽媽 如果我們在一起……不,我們在房間裡。 在煙霧和火焰中顫抖之前 我想看看我的媽媽和爸爸」 一九九〇年三月九日, 一對夫婦急於出門上班,將孩子反鎖在租住的地下室。後房子起火,年僅五歲和四歲的一對兄妹葬身火海。韓國吟遊詩人鄭泰春,寫下《我們之死》。十五年後,首爾市瑞草區元地洞的貧民區的一位母親外出上夜班後,房子慘遭祝融,五歲和四歲的一對兄弟命喪黃泉。韓國社會運動家孫洛龜在《房地產階級社會》裡直指,這對兄弟之死,是以首都圈為中心的房地產開發業…

Read more »
黎明前的黑暗

六十多歲的林金連,是台中私立黎明幼兒園的園長兼校工。這 1800 坪的校地,平時多靠他一個人打理。這所學校的前身,是林金連爺爺創設的私塾「靜修書房」,林金連的爺爺去世後,家族為延續他的教育精神,原想設國民小學,但查遍所有法令,都是禁止私立興學,林家人最後在法令限制下,選擇設置幼稚園。經過三代傳承,已經有 107 年的歷史。 經營幼兒園超過四十年,原想就此終老,但九年前,幼兒園涉入市地重劃爭議,為了避免影響學生,林金連停止招生。原來熱鬧的校園,變得寂寥。 黎明爭議  自辦重劃程序有問題 寂寥的源頭,要追溯到一…

Read more »
核災後,共好的前提

2011 年,日本東北大震,惡色海嘯掃蕩屋舍、人群,畫面在電視框裡不斷重播。不多時,傳出福島核電廠爐心熔燬事件,製作人立刻分配任務:兩組同事前往福島,其餘組員探討台灣核電廠疑慮。我記得台電人員看著事件發展憂心忡忡,不自覺吐露的「完了」二字。「完了」所蘊含的並不僅僅是字面上的,物質的毀壞,而同時含括人對無法掌握的輻射災害的恐懼。   那年同事採訪回來的專題有一幕十分驚悚:鏡頭前,一位母親與她的孩子未著防護,說如今輻射值已比事發當下降低許多,稍微外出,仍可正常生活;但在鏡頭關閉後、轉身離去前,這位母親說了:「救我!…

Read more »
富貴魚之死

走進屏東縣枋寮鄉新龍村,石斑魚的意象,映入眼簾。這裡是漁業署規劃的番仔崙養殖專區,台灣石斑產業的重要產地。原在外開店的陳右穎四年前回鄉,接手養殖。陳右穎說,番仔崙養殖專區養的魚種有石班、龍膽石斑還有午仔魚,目前外銷以中國為主,年產值大概超過十億左右。 外銷價高,當地居民幾乎全靠石斑魚維生。今年初,當地一位養殖戶的魚苗大批死亡,入春後的投資,付諸流水。 居民懷疑,魚苗死亡,和 2017 年起,周邊兩塊魚塭的回填有關。起初,居民以為回填的是土,卻發現回填物質讓空氣佈滿惡臭。居民忍無可忍,向環保單位檢舉,但直至魚群暴斃,…

Read more »
辨聲與拾荒   

莒哈絲說,「文字是夜間動物的叫聲,是所有人的叫聲,是你與我的叫聲,是狗的叫聲。這是社會令人絕望的大規模粗俗。」因此問題要推翻,非關定義,而是為什麼寫。   本是由夢開始的。一個一個,重複於童年播放的夢。外婆好年輕。本不會開車的她載著我與妹去到醫院,探望母親。母親化進白牆裡。我們退入地下室,回到車上。外婆回頭問:「接下來去哪裡?」下一秒,她成為一頭白熊。我抓起妹的手拔足狂奔,恍然間卻意識手中的觸感:毛茸茸。   又或是從深藍瓷磚的浴廁裡拉開窄窗自三樓躍下。石綿屋瓦上堆疊垃圾,滾落陰暗小巷,往復奔跑在骯髒市場,有仇…

Read more »
邊坡上的度假村

海天一色,少污染的台東,是嚮往自然的旅客的必訪之地。從台東東河鄉的都蘭鼻,一直到台東卑南鄉的富山村,統稱為都蘭地區。這一帶,風景秀麗,生活步調緩慢,吸引許多外國遊客前來朝聖。 來自新加坡的宛儀,這次來台東四天。是第三次到台灣玩。每次都選擇住民宿。對住宿的要求,只需要乾淨、簡單。對她來說,旅遊最主要的目的,是欣賞沒有受到破壞的美景。為了完整的風景,宛儀願意徒步許久,來到海岸。但也有旅客,希望住宿地點,就是海景第一排。這樣的市場取向,加上早期東部發展政策的規劃,讓都蘭一帶,成為旅館建設的一級戰區。 …

Read more »
凝視殘酷之必要:台北與東京的「地下鐵事件」

①   各位好, 謝謝大家來參加這個場次。老實說,這場講座讓我十分焦慮。一來是,有聽過我說話的朋友知道我很不擅長公開說話,就是,面對大眾,我總是很緊張。其次是,我雖然喜歡村上,卻不能算是一名精讀他作品的讀者,因此,今天我無法做很精細的文本分析,很怕辜負大家期待。最後是,我在幾天前感冒了,乖乖去看醫生但還沒好,所以過程中可能會有咳嗽,再請大家包涵。   這場講座,在主辦單位邀我的時候,我第一時間沒有接受,因為,對於自己認定為不擅長的事,又牽涉收費,對我來說有點太逾越了。但後來主辦單位認為,我現在在研…

Read more »
距離的意義

事隔多年,彰濱工業區那片沙丘,依然經常浮現我的腦海。那是颳著寒風的下午,一位名叫蔡嘉陽的鳥癡,帶我在那片「沙漠」上「考古」。蔡嘉陽艱辛地爬過一個又一個沙崙,終至其中一座端頂。他蹲下身,徒手挖掘,直到講解牌露出一隅。他指著繪在講解牌上的「大杓鷸」——一種分佈在台灣西海岸,嘴長十九公分的特殊鳥類,憂傷地說:「二十幾年前,這裏有三千多隻,但隨著西海岸不斷開發,大杓鷸幾乎在彰濱工業區失去行蹤,如今牠的數量恐怕只剩三百隻不到。」 那天我才知道,這片沙漠是彰化海岸的「新增物」。它是工業區興建後凸堤效應的產物,…

Read more »
綠光的啟示

1902年,日本人在今基隆市暖暖區興建西勢水庫,周邊土地劃設為水源地,百多年來 ,暖暖水源地成為較少干擾的地區,保留了螢火蟲的棲地。如今,每到春末,暖暖水源地就是民眾的賞螢秘境。不過前兩年,螢火蟲曾因自來水公司興建物料倉庫的政策,遭遇滅絕危機。 當地居民發現自來水公司的行為以後,集結抗議。水公司停止開發,也重新植樹,才為螢火蟲的永續,留下生機。但不是所有的螢火蟲,都有這樣的好運氣。目前台灣已知的螢火蟲有65種,分為水生、陸生和半水生,不過有些螢火蟲,因人類的行為,早已絕跡。物以稀為貴,螢火蟲也因此變成民…

Read more »